夜巡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创作的中篇小说
《夜巡》是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69年。
内容简介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在二战法国被德占领期间,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开始了为法国盖世太保提供情报的工作,然而他对这种所谓“出卖同志”的生活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金钱、名誉、地位对他来说其实都没有太大的价值,但是由于他对所谓生活真正“意义”的迷茫,使得他这种麻木的生活一直得以继续。直到有一次为了执行任务的需要,他“不小心”加入了当时的法国爱国抵抗组织,成为了其中一员,但即便是这样,他也并没有对当时的革命地下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爱国激情,只是为了在这么复杂的环境下能够简单的活着,可能连这个目的他自己也都不是太清楚,小说的主人公就这样开始忙碌于为两个敌对组织相互提供情报的工作。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他一天天小心应付着打理一切。可是慢慢地,日夜周旋于这些所谓的卖国者和爱国者之间,主人公渐渐对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开始提出质疑,对自己的身份也开始产生了疑问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算是一个叛徒还是一个英雄。到小说最后,主人公开始想从这种终日令人窒息的眩晕旋转中解脱出来,但是他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于是在无奈中他选择了殉难——自我揭发这种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出路。
人物介绍
“我”
“我”,小说中的主人公,没有真实姓名,内心善良,有着天鹅绒般的眼睛,却选择做一个双面间谍,背叛自己的朋友。对于法西斯组织来说,他名叫斯温·特鲁巴杜尔,对于地下抵抗组织来说,他名叫德·朗巴勒公主,对于他自己来说,他的假证件上写的是马克西姆·德·贝尔雷斯皮罗。
科科·拉库尔
科科·拉库尔,主人公幻想出来的人物。
埃斯美拉达
埃斯美拉达,主人公幻想出来的人物。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夜巡》探讨的主题是:一个法国人如何变成了法奸。该小说揭示了道德准则晦暗不明,人格分裂与人性迷失,是沦陷后法国民众普遍的生存状态。
《夜巡》不仅揭露了形形色色的“合作者”和背叛者的丑陋,而且对“蜷缩在黑暗中”的英雄也不乏尖刻的讽刺。它是一个关于沦陷后的法国社会的寓言,其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当时法国民族真实处境。
艺术特色
在《夜巡》这部小说中,作者引用大量的音乐歌词,这些歌词大多都短小、精悍,插落在小说的各个地方。这种简短歌词的引用在文中代替了一般叙述性的文字,给读者留下大量的想象和回忆的空间。作者因而巧妙地将现实与虚幻结合在一起,从而让虚实相互参透。
小说反复出现了工具意象,这些工具意象具有多义性和悖反性共存的辩证性特征,它们既代表了小说主人公的个人努力和抗争,又集中体现了这种抗争的失败和幻灭。比如,小说中双重间谍最终决定反抗两个地下组织的时候,他手里握着的是一把镶嵌着蓝色珠宝的复古手枪。这里的“枪”代表了小说中双重间谍对占领时期的黑暗历史发起的反击和抗争,但遗憾的是这些个人的抗争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暗示了个人反抗的幻灭。
小说里还出现了许多动物意象,这些动物意象都具有多义性和悖反性共存的辩证性特点。作者利用隐喻技巧将动物和人物结合起来描写,使得两者形象性和思想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既多义又悖反的丰富内涵。比如,《夜巡》中“我”就用“小猫”来形容自己要保护的两个老人,在原文中对“小猫”遭遇的描写,不仅是对两个老人脆弱悲惨境遇的怜悯,也是对“我”不幸命运的暗示和写照。
作品影响
获奖记录
1969年,《夜巡》获得钻石笔尖奖。
作品评价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教师杨静:“作品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在二战中法国被占领时期的一个故事,一个法国青年同时为法国抵抗组织和德国盖世太保服务,最后事情败露而走投无路被处决。这部小说既不是历史小说,也不是英雄传奇,它只是一个在二战时期这个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的个人经历。在创作上,作者使用了虚构、历史现实和个人经历相结合的手法。在作品中,主人公常常回忆自己幸福的童年,这也可以看做是作者通过作品在重建自己的童年。”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Modiano,1945年—),生于法国巴黎布洛涅-比扬古地区的一个犹太商家庭。1968年,第一部短篇小说《星形广场》在出版后斩获当年罗歇·尼米埃奖和费内翁奖,他因此一举成名。之后,他陆续发表小说《夜巡》《环城大道》《凄凉的别墅》《家庭手册》《暗店街》等。随后,他创作了《青春狂想曲》《往事如烟》《八月的星期天》《废墟的花朵》《地平线》等。他的作品常以现实和虚构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战争背景下的城市故事。2014年,他以“他的作品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为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4 13:29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