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枝黄耆
豆科黄芪属植物
多枝黄耆(学名:Astragalus polycladus Bur. et Franch.)是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壮。茎多数,纤细,丛生,高可达35厘米,奇数羽状复叶,叶柄向上逐渐变短;托叶离生,披针形,小叶片披针形或近卵形,两面披白色伏贴柔毛,具短柄。总状花序生多数花,密集呈头状;总花梗腋生,苞片膜质,线形,花梗极短;花萼钟状,萼齿线形,花冠红色或青紫色,旗瓣宽倒卵形,冀瓣与旗瓣近等长或稍短,具短耳,龙骨瓣较翼瓣短,瓣片半圆形;子房线形,荚果长圆形,微弯曲,果颈较宿萼短。7-8月开花,9月结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茎多数,纤细,丛生,平卧或上升,高5-35厘米,被灰白色伏贴柔毛或混有黑色毛。奇数羽状复叶,具11-23片小叶,长2-6厘米;叶柄长0.5-1厘米,向上逐渐变短;托叶离生,披针形,长2-4毫米;小叶披针形或近卵形,长2-7毫米,宽1-3毫米,先端钝尖或微凹,基部宽楔形,两面披白色伏贴柔毛,具短柄。
总状花序生多数花,密集呈头状;总花梗腋生,较叶长;苞片膜质,线形,长1-2毫米,下面被伏贴柔毛;花梗极短;花萼钟状,长2-3毫米,外面被白色或混有黑色短伏贴毛,萼齿线形,与萼筒近等长;花冠红色或青紫色,旗瓣宽倒卵形,长7-8毫米,先端微凹,基部渐狭成瓣柄,冀瓣与旗瓣近等长或稍短,具短耳,瓣柄长约2毫米,龙骨瓣较翼瓣短,瓣片半圆形;子房线形,被白色或混有黑色短柔毛。荚果长圆形,微弯曲,长5-8毫米,先端尖,被白色或混有黑色伏贴柔毛,1室,有种子5-7枚,果颈较宿萼短。
主要变种
小果多枝黄耆(Astragalus polycladus bur. et Franch. var parvicarpus Y. H. Wu)与多枝黄耆的区别在于:狭果小,长仅3-4毫米,非长圆形;小叶稀疏;花序长而密集,有花20-40朵。分布于中国青海。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甘肃及新疆西部。生长在海拔2000-3300米间的山坡、路旁、平摊、沟谷。多枝黄耆是横断山的特有种,寒温带地区植物,在横断山及其毗邻地区分布十分广泛。从水平分布看,云南西北、四川西部及西北部、甘肃南部,西藏东和青海南部高原地区均有自然分布。横断山高寒地区是它的重要分布区。多枝黄耆有较强的适应性,最适于向阳的山坡,坝地,土壤潮湿,有机质丰富的士壤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寒、耐旱能力。
在中国四川省阿坝县的寒温带地区,全年平均气温0-6℃,7月平均温度10-12.9℃,1月平均气温6-7.9℃,极端最低温可达-33.9℃,≥0℃的积温300-681℃无霜期较短,仅3-47天,甚至常年可见霜雪,年降水量700毫米左右,且有50%集中在5-8月,干湿季明显。在多冰雹和大风的气候条件下,多枝黄耆仍能生长。
生长习性
花期7-8月,果期9月。多枝黄耆在群落中竞争能力较强,尤其在地势开阔,光照充足的河滩、阶地,生长更加繁茂。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板结土壤上,一经封育,即可迅速生长。在中国四川省阿坝县的寒温带地区6月开花,茎,叶、花近乎同时生长发育。
主要价值
多枝黄耆饲用价值颇高,它返青较早,枯萎又晚,耐牧力强,草质优良,常年为各类家畜所喜食,是天然草场上的优良豆科牧草。也是高寒草甸的主要成分,为在这些地区放养家畜,提供了丰富的,不可多得的优良牧草。多枝黄耆牧草的营养成分高,适口性好,其各类家畜均喜食,特别对于绵羊,牦牛等高寒地区的草食家畜来说,它更是天然放牧场上的重要而优质的牧草来源。
多枝黄耆也是一种较有栽培前途的野生牧草,中国青海省铁卜加草原改良试验站首先用它和其他禾本科牧草混播,建立人工草场,生长良好,其生产性能,再生能力和营养成分均较为理想,是较好的刈牧兼用优良牧草。此外,本牧草根深叶茂,繁殖能力极强,据测定,在土质条件较好的地段,一株多枝黄耆竟可覆盖1平方米的土地,因而可以成为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特别在气候较寒冷,植物稀少,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种植,更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参考资料
多枝黄耆.中国自然标本馆.
多枝黄耆.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13 19:0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