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 20 世纪 30 年代。由安徽巡抚、清代太子少保邓华熙在该地建楼宇,众人公推他为该地起名,取名“多宝大街”,寓意“财富多,才气多、福气多”。1930 年辟成马路,定名多宝路。东西走向,起于如意坊,止于宝华路。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为绿化路段。沿途有广医三院、西关培英中学等。
时敏路就是指恩宁路口以西约200米长的一段路。这条广州西关的老路的命名源于一间广东省最早的新式学校——时敏学堂。时敏学堂坐落于多宝大街宝庆新街(现多宝路39号
广东省水利厅办公大院)。该路在民国时期扩建马路时正式改名为时敏路,直至1966年并入多宝路,路名从此不复存在。而时敏路,却与“时敏学堂”和它的创始者“邓家让”的两个名字紧密地联系着,成为广州西关和马来西亚诗巫市结下的异国异地情结中的重要一环。
或许你不知道,这间时敏学堂是广东首家民办新式学校。据史料记载,1898年,在康梁维新变法的直接促使下,广州志士邓家仁(字君寿)、邓家让(字恭叔)兄弟创办了时敏学堂,寓意敏于时务。
学堂既仿照和引进西方现代科学,又结合本国实际设大学、小学两部,聘请有新思想的学者任教,开设了修身、国文、地理等课程,因此求学者众多。学堂后来还衍生出时敏书局和创办了《时敏报》。1902年,学堂选派金曾澄率8位留学生赴日本留学,金曾澄毕业回国后曾任中山大学校长、广州大学校长、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等职,在当时是甚富远见之举。1905年,学堂改为时敏中学堂,是广州最早的私立中学堂,邓家仁任校长。民国后易名私立时敏中学,1917年邓家让接替其兄任校长。 邓家让:马发展区诗巫市的功臣 1901年,邓家让招募了中国劳工来到马来西亚诗巫市南兰拉让江两岸一带开辟垦场,获批准投资40万元创办了“新广东港垦场”并任“港主”(垦场的最高负责人)和该场驻广州办事处负责人。1902年3月15日,邓家让带领粤籍农工70余人到达诗巫,是日被定为“开港日”。其时诗巫一片荒芜,但垦场农工在邓的带领下,艰苦创业初见成效。为了进一步发展,邓家让还派得力助手回国招募四会、广宁等地农工共830多人到诗巫。 后来,诗巫发展为市,人们没有忘记开拓者邓家让之功。为了纪念他的功绩,诗巫市政府批准以邓家让(恭叔)名字为南兰工业发展区一些马路和街巷命名。至今,该市仍保留着“邓恭叔路”、“邓恭叔一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等地名。汤永鸿向记者介绍,诗巫市当地的许多华人公会,如诗巫广东公会诗巫广惠肇公会等,都长期悬挂着邓家让的遗像。在诗巫民族文化馆内,还铸立着邓家让的铜像,供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