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多友鼎
西周晚期的青铜器
西周多友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1980年在陕西省长安区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文物特征
西周多友鼎通高51.5厘米,耳高10厘米、宽11.6厘米、厚3厘米,腹径50厘米、深31厘米,口沿外折2厘米,重35千克,蹄形足高20厘米,径7厘米。鼎腹底部附着厚达0.2厘米的墨灰,显然是长时期的炊烹留下的痕迹。
西周多友鼎造型普通,半球形体,立耳环底,器腹较深,三只蹄形足,是三足鼎最为基本的形态,除造型简单之外,铜鼎表面没有装饰精美的纹饰。
西周多友鼎腹内壁后方铸有22行铭文,铭文分两块铸成,每行字数不等,共计279个字。铭文内容:
唯十月,用严狁放兴,广伐京〈追去辶〉告追于王。命武公遣乃元士羞追于京〈追去辶〉,武公命多友率〈率加辶〉公车羞追于京〈追去辶〉,癸末,戎伐笱衣孚。多友西追,甲申之晨,〈干加尃〉于厀,多友右折首、执讯廿又三人,孚戎车百乘一十又七乘,衣复笋人孚。或〈干加尃〉于共,折首卅又六人,执讯二人,孚车十乘。从至,追〈干加尃〉于世,多友或右折首、执讯。乃口追至于杨冢。公车折首百又十又五人,执讯三人,唯孚车补克以,有焚,唯马驱口复口京〈追去辶〉之孚。多友乃献孚〈上或下爪〉讯于公。武父乃献于王,乃曰武公曰:“女既静京〈追去辶〉,釐女,易女土田。”丁酉,武公在献宫,乃命向父佋多友,乃徙于献宫,公亲曰多友曰:“余肇事女,休不逆,又成事,多禽,女静京〈追去辶〉。易女圭瓒一、汤钟一口、〈繑换成钅字旁〉鍪百匀。”多友敢对扬公休,用乍尊鼎,用倗用〈上友下甘〉,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流传历史
西周晚期的青铜器铭文,许多都记载着周人反击猃狁的事件。猃狁是西周时期北方地区重要的民族之一,与西周王朝经常发生战争。当时的猃狁是西北主要的边患,时常侵扰周,劫掠财物、人口,严重威胁着周王朝的统治。据铭文记载,周厉王时周王朝与猃狁发生了战争。猃狁此次入侵危及京畿腹地,厉王命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迎击,激战半个月,先后在采阝、龚、世、杨冢等地战斗,共打了四次大仗,都取得了胜利。杀掉敌军三百余人,俘获二十多人,缴获战车一百二十七辆,夺回了被掳去的人民,将猃狁逐出了周境。武公将多友的战绩报告给了厉王,厉王给予以多友重赏,赐给多友青铜一百多钧。多友特铸此鼎以纪念这件事情。
1980年11月12日,西周多友鼎由陕西省长安区斗门镇下泉村的几个村民在村头东北的河道旁深约4米的细沙堆中发掘而出,后来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文物鉴赏
青铜器发展到西周中晚期,形制逐渐趋向定制,铜器多轻薄简陋,花纹也趋向简单,但长篇铭文较多。以青铜鼎为例,这一时期的青铜鼎主要只有两种形制。西周多友鼎属于主要以半球形体、蹄足为特征,装饰纹样简单,一般仅以弦纹、重环纹或窃曲纹装饰的一类,是西周晚期的标准器形。
西周多友鼎铭在西周金文作品中可称长篇巨制,其笔意从容稳健,曲线美消除了力的锋芒,结体和布局都相当讲究,为典雅美中的上乘之作,堪称一时之楷式。从每个字来看,其造型十分优美,结体极其严谨,给人以平衡、稳重的感觉,已经没有西周早期金文的那种结构的随意性了。其笔画之间的距离空隙大致相同。无论结构繁简,字与字宁可有大小之别,而无松紧之差。布局也均匀协调,虽有行无列,却井然有序,其规范、整齐、典雅之美足资学习借鉴。
文物价值
在铭文中涉及到猃狁的铜器中,西周多友鼎是最为重要的一件。这篇铭文对战争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另外,猃狁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游牧骑射的民族,而是有着从事大规模车战能力的民族,这是对其研究的重要新线索。这些资料对研究西周晚期的历史、西周晚期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及古文字研究、历史地理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社会评价
山东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徐世典《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多友鼎是西周晚期十分重要的青铜器,对于研究西周历史极有裨益。
文物争议
关于西周多友鼎所属何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其主人为是郑桓公。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多友”是私名。据金文体例,在长上前应称名而不能称字,所以不好把“多友”拆成一名一字。“多”训为“众”,“友”训为“有”,意义有关,可以起两个字的名“多友”,也可如郑桓公那样,名“友”,字“多父”,从古人命名的惯例说,都不足为异。但多友不会是郑桓公,已据金文称名、字的惯例说明了。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厉王奔彘,宣王(太子静)年纪还小,被召公藏匿,“长于召公家”,直到即位,年事尚轻,因而能在位达四十六年之久。他的弟弟友,岁数还要小些,宣王二十二年才分封于郑。由此可见,在厉王掌权时,友不可能率军出征,他绝不是西周多友鼎的器主。由鼎铭看多友的身分,不过是武公的一名部下。多友受武公之命,初次指挥军队,只能向武公献俘,未能直接面见周王。武公得到天子赏赐,回来在自己的宗庙(“献宫”,“献”为武公先世的谥号),命叔向父禹召见多友,奖赐有加,看来多友的身分还低于禹。这和郑桓公为天子亲弟的高贵地位是不能吻合的。
参考资料
多友鼎.陕西历史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8 18:07
目录
概述
文物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