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强中干
汉语成语
外强中干(拼音:wài qiáng zhōng gā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
成语出处
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
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外强中干”。
成语故事
晋献公死后,晋公子夷吾结束逃亡生活,回到晋国继承王位,成为晋惠公。夷吾逃亡时曾经在秦国生活,受到秦穆公的礼遇,而且夷吾最终能够回国当上国君也是倚仗秦国的军事力量,所以夷吾在回国之前就答应秦穆公说,若是有一天自己能够有机会回国当上国君,就把五座城池割让给秦国,当作对秦国的报答。可是,夷吾当上国君之后并没有实践自己的诺言,而秦穆公并没有因此和晋国发生冲突,仍旧在晋国出现饥荒的时候给予援助,帮助晋国渡过了危机。
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却没有伸出援手,反而准备进攻秦国。秦穆公为此怀恨在心,后来发兵攻打晋国,连战连胜,打得晋国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秦国的军队乘胜进入了晋国的韩地,晋国形势危急。晋惠公决心亲自出征,抵抗秦军。为了便于战斗,他叫人将自己战车上的晋国马换成郑国出产的名马,这种马高大强壮,晋惠公认为用这样的马驾车打仗,肯定能够取胜。
在一旁的大臣庆郑看到之后,劝他说:“古代有祭祀活动或打这样的大仗,一定要用本国产的马。因为本国的马在自己的国土上长大,熟悉本国的水土,懂得本国人的心思,因而能听从本国人的使唤,而且它熟悉本国的道路,所以用它套车,它不会不顺从您的意志。”晋惠公听了,不以为然,一定要用郑国的名马来拉车。
但是庆郑知道事情的后果很严重,就继续说道:“您不用本国的马而改用郑国的马,您不熟悉它的性情,这是很危险的。郑国的马又高又大,长得也强壮,但是打起仗来就不好说了,一旦遇险受惊,马的脾气就会变得乖戾暴躁,难以驾驭。这种马外表强壮,其实内里已气虚力竭了。若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那时,要进进不得,要退退不得,后悔也晚了。总之,这郑马‘外强中干’,您若真用它驾车,定会后悔。”
可是,晋惠公还是没有接受庆郑的劝告,他一意孤行, 套上郑国的马出征了。秦晋两国的军队再度交战时,震天撼地的喊杀声使郑马受惊失控,晋惠公驾驭不住它们,马拉着他东奔西撞,一下子陷入了泥泞之中,战马狂嘶乱叫,拼命挣扎,结果越陷越深,进退不得。晋惠公无计可施,晋军因此大败,他自己也束手就擒,成了秦国的俘虏。
成语寓意
晋惠公夷吾背信弃义,以怨报德,引来战争是罪有应得。在面临强敌的时候,他被郑国马的外表所迷惑,又不听大臣庆郑的劝阻,固执已见,终深陷泥淖,成为秦国的俘虏,实属自取其辱。像晋惠公这样不仁不义、不辨是非的人,下场通常都会很惨。
一般来说,外强中干的人骨子里没什么本事,但外表给人一种强大的假象,一旦要他拿出真学问、真本事来,马上就会露馅。因此,人们做事情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只图外表光鲜,内在的踏实才最重要。
成语运用
“外强中干”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唐·柳宗元《愈膏肓疾赋》:“肤腠营胃,外强中干,精气内伤,神沮脉殚。”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他一向手笔大,不解理财之法,今番再干掉了几万,虽不至于像从前吃尽当光光景,然而不免有点外强中干了。”
现代·鲁迅《致章廷谦》:“其问我何以不骂他者,亦非真希望我骂,不过示人以不怕耳,外强中干者也。”
参考资料
外强中干.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12:49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