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时
晚清官员
夏时(1837~1906),字叔轩,湖南桂阳人,官至江西、陕西巡抚,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御赐一品封典,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他在兴学、练兵、劝工、振商、铁路,遣留学等诸新政中多有建树,是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大员中颇有治绩的一位。
生平
夏时幼而好学,下笔成章,初从舅父陈士杰学,兼资文武。咸丰中州试录为第一,为州学附生,旋补廪生。年二十入岳麓书院,院课常不出前三,书院山长丁学士器赏之。咸丰末充广武军幕,郴桂边防,干城千里,陈士杰遍相倚重,事必诹咨。
夏时自视高远,誓言科举登第,同治甲子(1864)湖南乡试中举,旋报捐主事签分工部营缮清吏司行走。虽居京职,却“诵读如诸生,未尝从吏职,亦不乐征逐,视京华如丘壑”。期间六试下第,观政郎署十年。
六试下第的经历,使夏时放弃了进入科举最高殿堂的想法,光绪初年投山东巡抚丁宝桢门下,丁宝桢对他的才能颇为赏识,三年(1877)刚出任四川总督的丁宝桢即奏委夏时总办四川机器局务,本欲在仕途上大展拳脚的夏时,此时却大受打击,到任未几,就以母丧去官,接着丁父忧。等到他服除已经是五年后的光绪八年(1882)八月,好在丁宝桢并没有忘记这位旧部,刚出服,丁宝桢就急电夏时调赴四川总办滇黔边记盐务。蜀盐苦饶,而黔民淡食,丁宝桢改革盐法,权利所驱,贪人切齿,前任总办因势张弛,挥霍自如,督府征求,不立文薄,蜀运千纲,出入达五十万两,案牍山积,司员毛举。夏时始至,即一切书以文法,册立账薄,支发有章。掌四川官运盐局十五载,收解正杂款项白银达二千多万两,不报部之副本一项亦积至八十余万两,而每年解发各省军饷、赈捐银则不可数计。前后总督均倚重之。四川总督丁宝桢、刘秉章鹿传霖陕甘总督杨昌濬、云贵总督岑毓英、山东巡抚陈士杰频疏论荐,光绪二十四年(1898)补授四川川东道兼四川洋务局会办,治蜀十余年,三权巡道,归顺川东蛮民,计平夔巫民乱,平息成都教案,疏浚长江航道,两恤邻饥,活人亿万。
光绪二十六年(1900)二月加头品顶戴,时八国联军入侵,京畿危机,朝官疆帅,各怀一心,夏时进竭四川总督,请求招募湘人,随武卫军入京勤王,总督感其愚忠,许募桂阳子弟一千五百人成军,未行,而慈禧、光绪西逃西安。八月补授四川按察使,十月署布政使,上书当联合东南各省,愿率师赴难。又电告政府,主张迁都,反对议和。然义屈不申,知者壮之。
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擢陕西布政使,值陕西连年灾旱,夏时大兴水利,命疏浚通济渠。
二十九年(1903)五月署理江西巡抚,是时朝廷诏令创办新学,各省学堂靡工亿万,夏时省费罢役,开办江西大学堂,并聘请王闿运出任总教习。当时江西原有驻军纪律松散,战斗力低下,尤其是内河水师营孱弱充数、短雇应名,擅离炮艇,上岸滋事,久以为常,夏时首先整顿军纪,将管带参将韩元昌、都司林新章革职查办。接着奏改防营,编练新军,编成常备左、右、中、前四军各五营,为常备军,仿湖北新军营制饷章,参以德日操法,专事训练;续备左、右、后三军共十五营,分驻各地,专事巡防。并聘请留日归国的蔡锷为续备左军随营学堂监督。
三十年(1904)十一月擢陕西巡抚,陕西北山一带民教杂居,马贼出没其间,旧设步队不甚得力,夏时遂将续备屯军副中旗改为马勇,以资震慑,又筹办巡警,改练新军。三十一年正月(1905)开缺,四月交卸,朝野以夏时任事未久,时论惜之!三十二年(1906)七月三日卒于西安寓所,年七十。次年六月葬于今湖南常宁市长贵山,王闿运铭其墓。著有《四川官运盐案类编》,另有未刊奏议数百篇。
成就
夏时一生思想开放,主张“洋为中用”,他既是四川机器局的第一任总办,后又亲手创办了江西机器局,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是晚清时期较早认识铁路重要性的大臣,早在1904年时任江西巡抚的夏时就提出:“建造铁路,为当今切要要图”,并用盐斤加价充铁路经费,积极支持江西铁路修建。
他晚年倡导“实业救国”,积极发展近代工商业,曾在奏折中言:“富国恃乎商,通商恃乎工,五行百业转运者,商也。”先在江西推广铜圆,后创办陕西工艺厂等。
他亦重视教育,提出“经训为宗,中西诸科学为辅”的办学理念,在家乡创办了镜潭书院,在四川创办了经义书院、算学书院,于江西大学堂开设中西各学科,改陕西大学堂为陕西高等学堂等。并派遣学生出洋留学。其五子俱学识优长,其中长子夏寿田(1870~1937),光绪二十四年榜眼及第,历任翰林院编修、学部图书馆总篡、总统府内史。
参考资料
封疆大吏——夏时.桂阳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14 19:21
目录
概述
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