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是唐代诗人
裴迪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描写禅师所处的幽静环境;颔联描写禅师的高深佛法;颈联和尾联则是诗人在听禅之后的所见所感,虽然外面还是炎热的夏天,诗人自己却感受到了舒适,清凉也不求了。全诗语言工整,充满禅意,情感真挚动人。
4.无言谁敢酬:此处暗用“维摩一默”的典故:
文殊遵佛旨前去探问示疾的
维摩诘,在谈论“不二法门”时,当文殊问到维摩,维摩诘默然无语。此即是“维摩一默,其声如雷”。酬,酬答。
位于长安新昌里的青龙寺,北枕高原,南望爽垲,有登眺之美。
天宝年间(742-756),裴迪常与
王维等朋友结伴游览,至迟不过天宝末安史乱前,裴迪和王维旧地重游(因
安史之乱后裴迪即离开长安),写下了这首诗。
“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诗人来到青龙寺,看见操禅师正在室内坐禅入定。万法由心生,所以在禅师的摄受下,禅室左右的竹林小亭,也显出一股幽寂。颔联是对禅师高远境界的刻画。操弹师以精进的修行,不再染着世间法。“无言”一句,暗用“维摩一默”的典故,维摩诘是出名难以酬答,诗人此处把禅师无言比作“维摩一默”,也显出难以酬答,从而体现弹师智慧广大,境界高远。“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鸟儿飞去,蝉鸣感秋。这时正是夏天,外面天气炎热,令人心躁,诗人却感知到了秋意。此处全体呈现,无欠无余。“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悟得此意,自然是凉暑不二,能适的主体与所适的客体,也是不二,所以是适而无适,清凉自生。
在诗人笔下,青龙寺的景象有着与外界迥异的清凉。并非青龙寺的环境发生了变异,这样写是在强调人的主观感受。之所以出现这种季节上的错觉,一方面是诗人使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极写操禅师道行之妙,化育所及之处,仿佛能够带来清幽凉爽;另一方面也是诗人拜谒禅师、意有所得的内心体会。这时诗人沉浸在听禅的喜悦之中,排除了一切杂念,心境当然清凉自得。佛家强调安禅,有寒暑不知、物我两忘之境界,诗人一语便吐露禅家精妙所在。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心静自然凉”。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王早娟: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的访僧经历,写出了自己对佛教义理的感悟,读来颇有意味。(《唐代长安佛教文学》)
裴迪(716—?),关中人(今属
陕西省),曾任职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裴迪擅诗,其山水田园诗写得最为精妙,在盛唐时期颇负盛名。裴迪与诗人
王维过从甚密,屡有诗文唱和,不免受王维影响,多作五言绝句,描写幽寂的景色,属山水田园派。《辋川杂咏》组诗是他的代表作。《
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