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7月由刘仲秋、郭建英、任桂林,封至模发起,“以振兴民族艺术,传扬华夏之声”为宗旨,成立“夏声剧社”。夏声戏剧学校便是其下属的剧校。
历史沿革
剧社的经费大都是向西安市的开明人士募集而来。董事会下设一个剧校和一个剧院。剧校即夏声戏剧学校,当时在夏声剧校任教的,除发起人外,还有庞鉴心、马振奎、王惠芳、韩盛岫等,另有《夏声》校刊。校址设在西安的东木头市,封至模任校长,任桂林为教务主任。当时有不少平津一带流亡到西安的难童,于是剧校招收了四十名流浪儿童,一面学文化知识,一面学戏。学校贯彻文化教学和专业教学并重的方针,文化课有国文、算术、地理、历史、公民、英文等,专业课有戏曲选读、戏剧概论,音乐、曲牌、步法、械舞、毯子功,戏剧习演等,学校以“培养人才,研究戏剧艺术,实行并改良中国戏剧“为宗旨,大力革除陋习旧俗,规定学生不演迷信戏和淫荡戏,不为达官贵人唱堂会,不准个人收受赏赐,要以饱满的情绪演出,为宣传抗日出力。抗战期间,编演了以抵御外来侵略的京剧,如《陆文龙》、《花木兰》、《梁红玉》等,给当时后方的民众很大的鼓舞。
抗战胜利后,夏声剧校于1946年从重庆顺江而下到万县、宜昌、汉口、南京一路流浪演出无立足之地。1947在江北扬州、泰州演出时,因国民党伤兵员不买票要看戏,还用手榴弹炸坏了戏园子,使夏声剧校不得不停演转至镇江、无锡一带演出,恰在此时遇见了田汉和于伶,并得到了他们的鼓励与肯定。于是就在1947年夏天,在田汉、于伶、梅兰芳诸先生介绍下,请上海剧校熊佛西老先生帮忙,让夏声剧校全体师生暂住在了横浜桥剧校教室长达三个月之久。刚到达上海不久,以上几位先生还在四川路海宁路口的凯福饭店,请夏声全体师生吃过一次饭,席间田汉、熊佛老还致辞表示欢迎。熊校长那一脸的长胡须给夏声剧校的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那个夏天里,夏声剧校的孩子们便和宿在隔壁教室里的“新中国剧社”的同仁们成了时常来往的邻居。“梅兰芳先生为此举行了一次义演,把全部演出收入捐赠给这两个戏剧摇篮中营养不良的‘戏剧婴儿。从此,这两个剧校才有了奖学金。熊佛西先生平时对夏声剧校的小同学们也很关心,经常看望他们在操场上排戏练功,还教导他们要多看书长知识。他那慈祥和气、助人为乐的精神,至今还让当时的同学们记忆犹新。夏声剧校的小同学也是剧校周末公演的常客,其中不少同学成了话剧迷,曾有不少同学先后在剧校以及之后的上海戏剧学院里就读。不久,夏声剧校在“闸北芷江庙找到了栖身之地就离开了上海第一个给予我们安身之地”的剧校。1949年,夏声剧校“划归解放军建制,编入三野政治部文工第三团,这个团的团长苏坤(堃)后来就是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