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测量当中,会使用复本来检验测验信度。用一个与主本相似的复本施测同一组被试,计算受测者在这两份测验中所得分数之间的相关,即可确定测验的复本信度。常见的复本法的例子就是考试的A卷和B卷。
基本信息
复本信度是指两个平行的测验测量同一批被试所得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其大小等于同一批被试在两个复本测验上所得分数的皮尔逊差相关系数。
图书馆或其他文献情报机构为满足众多读者的需求常收藏多册(件)同一版次及版式的同种文献,其中的1册(件)被称为正本或保存本,其余的都称复本。
图书馆一般只对部分文献配备一定数量的复本。各
图书馆需根据不同的职能和读者情况分别决定某类或某种文献的复本量。同类(
学科)文献的品种的增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复本的欠缺。
复本法检验测验信度的优缺点
优点
(1)一个测验有两个或几个复本,这意味着对于测量同一种属性具有两个或几个行为样本。由于测题数目的增加,对于与所欲测量的属性相联系的行为总体的代表性增强。因此,一个测验的两个复本在两三天至一周对同一组被试施测时,获得的复本信度系数是相当准确的。
(2)测验的两个复本,如果在不同的时间使用,其信度既可以反映在不同时间的稳定性,又可以反映对于不同测题的一致性。它反映了两个层面的信度。
(3)两个复本在同时连续使用时,可以避免再测信度的一些缺点,如首测对再测在记忆、练习效果的影响,间隔期间获得新知识的影响,两次施测的环境不同和被试主观状态不同的影响,以及为了应付测验所作训练的影响等。
缺点
(1)编制两个完全相等的测验是很困难的。如果两个复本过分相似,则变成再测的形式;而过分不相似,又使等值的条件不存在,两个复本测验有可能在某种程度卜测量了不同的性质,这就会低估测验的信度。
(2)被试连续接受性质相似的两个测验,可能减少完成测验的积极性。
(3)虽然两个复本测验的题目材料不同,但被试一旦掌握了解题的某一模式,就能触类旁通,有可能失去复本的意义。
影响文献复本量的因素
① 读者因素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对同一种文献需求的某一读者群的人数越多,对复本量的需要也就越大。
②图书馆规模因素
图书馆规模大,读者服务地点或场所越分散,对文献复本量的要求也就越多。
③文献保管和借阅制度因素
图书馆如规定某些文献留有保存本,那么就要另配复本参加流通,以保证读者的需要。
图书馆的借阅方式、借阅期限等也是影响复本量的重要因素。
④文献复制能力因素
图书馆具有较强的文献复制能力,复制简便,文献的复本量就可减少。
确定文献复本量的方法
主要有两种:
① 经验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统计分析文献的利用率和拒借率等来确定文献复本量。经验模式有一维型和多维型。一维型是仅从
学科或依其他某一标准来区分不同藏书的复本量。多维型则从多方面多角度(如科学、文献类型、文种等)考虑文献复本量,更符合实际。
②数学方法
即运用
数理统计、
数学模型等方法,确定影响馆藏文献复本量的变量,通过数学计算,得出最佳复本量。
苏联图书馆学家Ю.Ж.斯托利亚罗夫和Е.П.阿列菲耶娃在《图书馆藏书》中提出了一个确定图书复本量的
数学公式:
L(复本量)=A(某种书的读者数)×t(单个读者利用该书的平均日数)/T(根据预测确定的图书有效利用日数)
中国
图书馆学者也提出了多种
数学公式。但
数学方法一般比较复杂,应用尚不普遍。
复本率
通常被理解为文献册(件)数与种数之比,即:复本率=馆藏册(件)数/馆藏种数。文献复本率的高低视文献的各种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大学
图书馆中的教学
参考书,公共图书馆中的
通俗读物的复本率较高;供研究用的文献以及外文文献的复本率则较低,甚至不存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