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乡,1950年为复兴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53公里。面积21.7平方公里,
人口1.0万。通公路。辖蔡家湾、李家湾、五根树、万灵、新祠、古井、朱家庙、大树8个村委会和复兴场社区
居民委员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油菜籽。特产茶叶、花生、台柚。复兴花生以子实香脆闻名。
自然条件
复兴乡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森林覆盖率24%,土壤肥沃,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组合协调,盛产粮食、生猪、水禽、柑 橘、茶叶、蚕茧、花生等。
行政区划
荣县复兴乡全乡辖8个村、74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3个居民小组,幅员面积21平方公里。2003年底总人口9410人,总户数2730户,其中农业人口9106人,年末耕地9792亩,人平1.08亩。
荣县复兴乡全乡辖8个村、74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3个居民小组,幅员面积21平方公里。2002年底总人口9410人,总户数2730户,其中农业人口9106人,年末耕地9792亩,人平1.08亩,当年退耕还林减少1500亩。耕地面积中:田7190亩,土2603亩。
经济发展
全乡有果园面积1800亩,其中*柑有1600亩、产量650吨;丰水梨150亩、产量30吨、花生面积800亩亩、产量100吨,茶叶面积2600亩、产量150吨,蚕桑面积3000亩、发蚕种3000张,产茧50吨,有麻竹1800亩,可产鲜笋笋1500吨。复兴乡有丰富的文化石资源和庞大的未开发的
恐龙化石群。
全乡有果园面积800亩,其中椪柑有600亩、产量150吨;丰水梨50亩、产量10吨,花生面积300亩、产量40吨,茶叶面积600亩、产量50吨,蚕桑面积1000亩、发蚕种1000张,产茧15吨。全乡
退耕还林发展笋材竹1800亩,预计几年后产笋1500吨。
特产
历史名人
复兴乡人杰地灵,在中国近代史上,革命家范燮、
范模、但懋辛赫赫有名,乃叱咤风云的人物,诗人徐振在当代文坛也有一席之地。
范燮(1880-1912)字华阶,号鸿衡,四川荣县人,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哥老会中进步的反清英雄、杰出的农民武装起义领袖和
民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光绪六年庚辰岁(1880年)生于四川省荣县清流乡大屋沟(今属荣县复兴乡新祠村八组)。
范模(1882-1912)字受全,四川荣县人,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哥老会进步的反清英雄、杰出的农民武装起义领导人和民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光绪八年壬午岁(1882年)生于四川省荣县清流乡大屋沟(今属荣县复兴乡新祠村八组),是范燮的二弟。
但懋辛(1884——1965),字怒刚,生于复兴场方冲。1903年去日本东京求学,亲聆孙中山教诲,1905年加入同盟会。参加广州起义受伤被捕,经营救出狱,后回川参加重庆起义,先后任蜀军政府参谋总长、中路总指挥、川南总司令等职。 1913年8月,任川讨袁军总司令兼前敌指挥官。1918年代理四川省长,次年任第一军军长。 “四·一二”政变后,但懋辛退出政坛。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南京军事委员会参议和重庆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四川第二行政区立法委员。解放初期,任
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长,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省人民代表和省政协一、二、三届副主席。但懋辛生前工书法,擅长碑书,重庆沧白路“张培爵烈士纪念碑”、南温泉的“飞泉”等均是但懋辛的手笔。
徐振(1964-)
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会员。男,汉族,字子力,号一力子、草野迂夫、荒村病鹤,四川荣县人。1964年生于四川省荣县建华乡团坝滩(今属荣县双古镇),次年即往荣县复兴乡新祠村定居。1976年开始文学习作,1983年起正式以零余子、一笑了、无极山人、旭征、艾艺等笔名在媒体刊登作品。迄今曾于报刊、电台、网络和专集等发表诗歌、散文、小品、论文及民间文学作品近千篇。1994年以后寓居成都,有《飘零诗草》、《荣县古代诗词录》、《荣县现代诗词录》、《新韵联编十四部》、《古今妙联分韵集锦(平水韵)》等。他的七律《自述》:“徐振四川荣县客,共和十五岁生寒。功名利禄无缘想,雪月风花有感谈; 草野迂夫情困惑,荒村病鹤事艰难; 字称子力浮沉苦,浪迹江湖恋僻山”。绝句《痛洗》 :“平生枉负春秋梦,半世飘零壮志空!痛洗胸间尘世念,江山处处月华融”。可见其生平。
复兴乡新祠村诞生的生物化学家周国庆(1964-,徐振的启蒙同窗),他研究发明的《一种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性病和癌症的融合蛋白》、《一种在植物中表达抗微生物的阳离子多肽技术》等多项创新成果,在当前科学界具有较高研发价值。
复兴乡朱家庙村九组,离场五公里,有条乡村公路勉强通行,这里的一切似乎和龙扯上了关系,双龙桥、青龙山、青龙嘴、艳龙山,从这些名称中便可窥一斑。
1958年春天,8岁小姑娘邹春芳上青龙山割草,无意中发现村民掏走树根后的地方,有一大块“红石头”。她感到好奇,但常听大人们摆什么龙脉之类的故事,以为是掏树根的人,打断了龙脉而流血染红了石头,回家后没敢给大人说,甚至连觉也睡不好。
1985年,邹春芳听人说自贡发现了
恐龙化石,是国家保护的东西。这一切勾起了邹春芳儿时的记忆,“红石头”是不是恐龙化石?她与丈夫商量,决定回娘家找到那块“红石头”,拿去鉴定。
夫妻俩用背篼将那块“红石头”背到了县城,先到二佛寺,然后又到大佛寺,接待的人都说不能鉴定,叫他们送到自贡去。夫妻俩乘车到大山铺恐龙博物馆。经过鉴定,那块“红石头”是恐龙的腿骨化石,工作人员详细询问了“红石头”的发现地后,热情地招待他们,并安排了住宿。
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5年2月,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科研人员,才到青龙山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该化石群已有6个露头点,辐射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青龙山嘴、大湾两个化石点的化石层,同处于青龙山顶部,厚约1——1.5米,在岩层陡坎上,能见到连续的化石出露。
1995年3月,科研人员对青龙嘴化石点做过一次试掘,揭露面积约10平方米,发现层叠堆积,连绵不断,蜥脚类恐龙股骨化石就有8根之多,至少代表4个个体。表明该处的恐龙化石可能为群体埋藏。
1999年4月8日,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馆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化石发掘工作在青龙山开始。层层叠叠埋藏着的200多块恐龙骨骼化石现身60平方米范围内,有牙齿、颈椎、尾椎、肢骨等不同部位,还有20多块不能确定的其他骨骼化石。恐龙博物馆将发掘现场最上层化石部分标本,包括22颗牙齿、17个脊椎和一些岩石标本带回博物馆研究,其余化石标本就地掩埋保护复耕。青龙山周边发现的其他化石点面积约为22km,规划作为一级保护区。
1996年11月27日,
青龙山恐龙化石群,被公布为荣县文物保护单位。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