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复(拼音:fù),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 。“复”有“復”和“複”两个繁体。“复”是“復”的初文,古字形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基本意义表示回来、回去的意思。又引申为恢复。由“来、往”还可以引申出对别人的问题进行回答的意思。
文字源流
现代汉语中,“复”是“復”与“複”的简化字。“复”与“復”最早是同一个字。甲骨文中有图1的字形,是“复”与“復”共同的初文。这个字上面的部件表示居处之地,下方为“止”字,表示脚,整个字表示往返于居处之地。金文(图2)的形体大致相同,只是上面表示居处之地的部件笔画更加复杂,下面表示脚的笔画更加简单。小篆(图7)基于金文进行了整改,上面写作“亠”“吕”,下面写作“夂”。楷书又将小篆中间的“吕”转写为“日”。甲骨文的这个字(图1),演变后其实就是今天的“复”字。
西周时期的部分字形在图2字形基础上增加了形旁“彳”,如图8,有的是增加“辵”。彳、辵为义近形符,都与行动有关,古文字中常通。从“彳”的字形演变后就是“復”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彳部又有‘復’,‘復’行而‘复’废矣。疑彳部之‘復’,乃后也。”王筠《说文释例·累增字》:“复……案,‘从夂’义已足矣,又加‘彳’微复也。”(夂、彳都是表示双足行走的意符。有了夂,又加彳,有些重复)这些言论都可以说明,“复”是本字,“復”是增加形旁的后起字。
“复(復)”字的本义表示往返、返回,例如屈原《九章·哀郢》中所写:“至今九年而不復。”引申可以表示听话人“回应”说话人的问话,即回复、答复的意思,例如“复信”“批复”等。而这种往返的行为,又可以引申用来指回到原点、回到原来的状态,于是就有了“恢复”的意思,例如“康复”“复原”等。《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说:“王召孟尝君而復其相位。”“復”即恢复的意思。这种来回、重复的行为如果反复进行,就有了“实践”“实施”的意思,例如《论语·学而》说:“信近于义,言可復也。”是说言出必行的意思。还可以引申表示“报复”,字面理解就是“以牙还牙”“出乎尔者必反乎而者”的意思;再将这种来回、重复的行为抽象化便可以作为虚词用,就有了“再、又、还”的意思,例如“不复存在”,即不再存在。
“复”的另一个繁体字“複”,产生较晚,现有古文字材料最早见于秦代。这是个形声字,字形以“”为形旁,表示与衣服有关;“复”为声旁,表示“複”的读音与“复”相近。“複”本义为夹衣,即古代的一种双层衣,外层是家织布(一种纹路很粗的土布),里层填以薄棉布,功能相当于现在的毛衣外套。后引申为“繁複”“重複”。
“復”和“複”在先秦时期就是通用的。如《论语·述而》中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意思是:(教一个学生)如果他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那么就不必再教他了。这里的“復”和“複”相通,是“重复”的意思。
“复”和“復”是同一个字,当代以“复”代“復”,是恢复了最初的用法。1935年《手头字第一期字汇》以“复”作为“復”的简化字。因为“複”与“復”在“重复”的意义上相通,所以“複”也简化为“复”。
“覆”字曾经也被处理为“复”的繁体字。因为“复(復)”所表示的“来、往”意义和“覆”所表示的转过去或转回来的意义非常接近,1964年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中,就将“覆”简化为“复”。后来的实践证明,以“覆”代“复”不尽合理,容易造成歧义。所以,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作了调整,“覆”不再作“复”的繁体字处理,即“覆”不再简化为“复”。
详细释义
近义辨析
复—覆
“覆”主要表示垂直方向上的翻转来回,“复”则表示一般的往来,因此在表示事物纵向翻转颠倒时必须用“覆”,如“覆巢之下无完卵”“覆水难收”“天翻地覆”“天覆地载”“重蹈覆辙”等,“覆”不可换成“复”。“答复”与“答覆”、“复信”与“覆信”属于异形词,因为这些词通常只涉及一般意义上的往来,所以“复信”“答复”成为推荐形式。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五】【夊部】房六切(fù)
𡕨(复),行故道也。从夊,畗省声。
【卷二】【彳部】房六切(fù)
復,往来也。从彳复声。
【卷八】【衣部】方六切(fú)
複,重衣皃。从衣复聲。一曰褚衣。
说文解字注
“(𡕨/复)行故道也”注:彳部又有復,復行而㚆废矣。疑彳部之复乃后增也。
“从夊,畗省声”注:房六切,三部。按畐声在一部,合音也。
“(復)往来也”注:辵部曰:返、还也。还、复也,皆训往而仍来。今人分别入声去声,古无是分别也。
“从彳,𡕨声”注:房六切,三部。
“(複)重衣也”注:也作“皃”者误。凡古书也、皃二字互讹者多矣。引伸为凡重之偁。复与復义近,故书多用“復”为“複”。《吕览》:“水泽復。”注曰:“復或作複,冻重累也。”《诗》:“陶復陶穴。”郑注:“《月令》曰:古者複穴。”
“从衣𡕨声” 注:方六切,三部。
“一曰褚衣” 注:褚见下文,装衣也。
广韵
房六切,入屋並 ‖ 复声觉1部
复,行故道也。《说文》作𡕨。
扶富切,去宥並 ‖ 复声奥1部
復,又也。返也。往来也。安也。白也。告也。扶富切。又音服。八。
房六切,入屋並 ‖ 复声觉1部
復,返也。重也。亦州名,古竟陵县,春秋时属楚,秦属南郡,隋为江阳郡,武德初为復州。
扶富切,去宥並 ‖ 复声奥1部
複,重複。
方六切,入屋幫 ‖ 复声觉1部
複,重衣。
康熙字典
【丑集下】【夊部】 𡕨;部外笔画:8
《玉篇》:与㚆同。今通作復。
【丑集下】【夊部】 㚆;部外笔画:6
古文:𠰞
《广韵》《集韵》并房六切,音伏。《说文》:行故道也。
【寅集下】【彳部】 復;部外笔画:9
古文:𢕛、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房六切,音伏。《说文》:往来也。《广韵》:返也。《书·舜典》:如五器卒乃復。传:復,还也。《诗·小雅》:言归思復。
又《韵会》:答也。《书·说命》:说復于王。
又《韵会》:白也。《礼·曲礼》:愿有復也。
又《韵会》:反命也。《周礼·天官》:诸臣之復。注:復,报也,反也。疏:谓群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讫,反报于王也。
又招魂曰復。《礼·檀弓》:復尽爱之道也。注:復谓招魂,庶几其精气之反。
又兴復。诸葛亮《出师表》:兴復汉室,还于旧都。
又姓。《正字通》:元有復见心。
又州名。《隋书·地理志》:后周置復州,大业初改曰沔州。
又復陶,官名。《左传·襄三十年》:使为君復陶。注:復陶,衣服之官也。
又衣名。《左传·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復陶。注:秦所遗羽衣也。
又《集韵》《韵会》《正韵》并方六切,音福。《集韵》:重也。《正韵》:反覆也。《易·復卦》:反復其道。《诗·小雅》:顾我復我。注:谓回转反復之也。
又《正韵》:復,除也。《前汉·高帝纪》: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户勿事。注:復其身,及一户之内,皆不徭役也。
又与複通。《史记·秦始皇纪》:为復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前汉·高帝纪》:上从復道上,望见诸将往往耦语。注:上下有道,故谓之復。
又与覆通。《诗·大雅》:陶復陶穴。《音义》:復,累土于地上。《说文》作覆。
又《集韵》《韵会》《正韵》并浮富切,浮去声。《集韵》:又也。《增韵》:再也。《诗·大雅·大明》序: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
又叶房月切,音伐。韩愈《招扬之罘》诗:礼称独学陋,易贵不远復。作诗招之罘,日夕抱饥渴。渴,巨列切。
【申集下】【衣部】 複;部外笔画:9
《唐韵》《集韵》《韵会》并方六切,音福。《玉篇》:重衣也。《释名》:衣服有里曰複。
又《类篇》:一曰褚衣。《急就篇》注:褚之以绵曰複。
又《集韵》芳六切,音蝮。重也。《魏志·文帝纪·典论》:余少晓持複,自谓无对,后从袁敏学,以单攻複,每为若神。
又《韵会》:複道。《前汉·高帝纪》:从複道上望见诸将。注:上下有道,故谓之複。庾信《华林园马射赋》:属车酾酒,複道焚香。
又《广韵》扶富切,音覆。亦重複也。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上窄下宽。“𠂉”“日”居上居中;“日”,上宽下窄,底部在横中线。“夂”,㇇(横撇)与捺笔相交于竖中线右侧,撇尖高于捺脚,捺脚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8 15:13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