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忘录》是法国著名编剧让·克劳德·卡里埃尔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完成的舞台剧,此剧一经上演即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堪称欧洲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它以极为朴实的方式揭示了现代人在处理情感问题上的迷茫与寻找真情的执著。通过两个情感流浪儿戏剧性的遭遇,层层剥笋一般把人们逐渐进入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简介
该剧导演由著名编剧过士行跨界担任,导演
林兆华、舞美灯光师
易立明鼎力支持并加盟。演员由两位海归派担任瑞典皇家剧院签约演员
赵立新与前北京儿艺演员
郑铮将饰演该剧的两名角色。林兆华素来有大导之称,易立明也曾作过导演,赵立新来也自导自演过多部话剧,此次过士行由编剧转为导演,可谓四导演齐聚一堂。
《备忘录》是法国著名编剧让克劳徳卡里埃尔两部话剧作品之一,中国观众对这位法国著名剧作家的了解,仅仅局限于的是他的电影作品:《大鼻子情圣》、《
屋顶上的轻骑兵》、《
铁皮鼓》、《马科斯我的爱》等。
虽然该剧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但过士行认为今天来看仍然并不过时,甚至非常接近当下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它描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困境,我们获得更多的自由,仍感觉无所适从。为什么会选择这部戏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过士行说原因非常简单:这是一个有品质、有思想同时又很好看的戏,我们的剧场被搞笑娱乐的氛围所笼罩的时间有点太长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种氛围已经让我们的观众丧失了基本的审美能力。在导演风格方面,过士行不想玩什么花里胡哨的概念和形式,反倒希望观众看不到导演的痕迹。
剧情介绍
苏珊闯进尚贾克的家,极力说服尚让她留下。苏珊发现一本备忘录,里面记载了众多往来异性的姓名。二人围绕备忘录发生一系列虚实交错的对话。等到尚喜欢上了苏珊,她却毅然辞别。最后,尚把房子留给了苏珊,他自己走出了家门。
创作背景
《备忘录》看似荒诞,但有了背景,这部戏从荒诞一下变成了写实主义。1968年在法国是个动荡之年,当时的法国革命得似乎更有知识分子特色。那时的性解放和我们90年代的“繁荣娼盛”似乎还是有区别,当时这个“解放”还是在49年后50年代波伏娃的《第二性》影响下的时髦和前卫的观念和行为!而我们对于街边按摩女和“天上人间”的想象,只是明末情_色繁华投影与8_9后不合作者犬儒主义的避风港。在中国人的骨子里还是需要秩序的,只不过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和一夫一妻多情人制的区别而已。所以为什么会出现流传甚广的关于红旗不倒和彩旗飘飘的笑话。百姓的智慧还是很可爱的!
在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观念中蓄养歌姬似乎一直是个传统,是饶有风韵的事,和不道德无关,只是到了后来党——国希望移风易俗,才弄成了地下状态,在沙漠之下是暗流汹涌。相对“有情义”的人也会附庸苏东坡学士的风雅,找找他们的朝云,好处是提升了文化品位,不同之处在于苏学士的妻妾是一位去世后另一位续弦的,而很多国人是排星期几的,这点就有比较大的区别了。
《备忘录》的真诚正在于此,我们无法把重复134次的机械运动的空虚存进一个小本本里,逃避机械的无聊本身也成了无聊的一部分,134次逃避的解放所带来的除了自由以外还有更彻底的无聊。剧中大房子阳台的隐喻了一个开阔的视野。黑暗的盒子的开口总是面向光明。
一方面我们害怕两人关系中任何一种谎言和不真实的东西,因为这些仿佛木头里的钉子一样即使拔出来也会留下痕迹。另外一方面我们又受不了在一起的极致状态。熟悉到连口臭和粪便的味道都无所遁形(太熟了之后反而是一种亲切感)。其实我们真的需要的只是诚实和真诚的一部分,看上去象的和真相的区别就是信任,为了信任有了耶稣基督。为了相信的感觉有了佛陀的智慧。记得徐皓当年把墙上的电线指给我,对我说那是永乐宫壁画的时候,困惑的我却真的感到了那种柔韧稳定绵长的线的魅力,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吧。其结果未见的不好!就像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依然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