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水南庵》是北宋
文学家秦观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该诗描写了水南庵中寺僧的日常生活,借此抒发了诗人在仕途上不得志的苦闷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①处州:今
浙江丽水。宋哲宗绍圣初年,秦观由于被列为元祐党人,遭到贬谪,出判
杭州。途中,又受到御史刘拯的弹劾,改贬处州监酒税。
秦观的政治遭遇和苏轼极其相似,在北宋政治斗争中饱受牵连打击之苦,晚年的他在颠沛流离中渐渐逃归佛禅,以抚慰心灵的创伤。这首诗作于处州,当时秦观在处州监茶盐酒税,秦观自幼志向远大,如今却在集市之间收税,与商贩打交道。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让他难以自处。然而禅的智慧让他在二者之间找到了平衡。他在集市上收税,不废俗事;办完公差,便来到竹柏深处的寺庙里悟道参禅。以游咏自适,游水南庵时写下该诗。
“竹柏萧森溪水南,道人为作小圆庵。”这里没有官场上的倾轧排挤,也没有闹市的纷争喧闹,置身其中,胸中的烦恼与不快也会被这片幽静所驱走,这里是人间的天堂,心灵的归宿。在这幽静的所在,一座小小寺院座落其中,又增添了几分闲淡、适意。“小圆庵”之“圆”字用得巧,一语双关,表面状寺庙之形态,深意则与佛家“圆通”、“圆悟,,之“圆,,相契合。此二句把一个佛门禅寂之地写得栩栩如生,其清净之气欲透过纸背扑面而来。
在这里,“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吴均《与朱元思书》),诗人能够忘却官场的迫害,忘记人世的纷争,远离尘嚣,找到心灵的慰藉。因此诗人宁愿摆脱俗事来亲近寺院,在佛家清净的世界里消释心灵的痛苦和烦恼。禅修的最高境界是闹中取静,欲中求禅。
前一首诗写世事烦冗,公余到这清幽的庵中坐禅,深合情性;后一首诗径直以蒲团生涯自况,以见出“世缘终浅道缘深”。这二诗在层次上是递进,让人看出作者的主观追求。在风格上很平淡,尽管其中不无某种无奈的成份。应该指出的是,秦观晚年的生活形态和人生追求,导致了其诗风的变化。前人每认为他的后期诗风“严重高古,自成一家”,可以由此看到一点消息。这两首诗也是典型例证。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高邮(今江苏高邮)人。1085年(宋元丰八年)进士,任临海主簿。元祐初年,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由于党争,绍圣间贬官处州、
郴州等地,1099年(元符二年),又贬至
雷州。召为宣德郎,中道卒于
藤州。著有《淮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