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手册
黎阳编译的书籍
《处世手册》是由青年女作家黎阳精心编译世界名著《智慧书》和《伊索寓言》,将其系统化、通俗化形成的一本关于“人们乐于身体力行的处世规则”的奇书。
作者简介
黎阳,著名新生代女作家,研究生,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刊物主编,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大型企业文化总监,文化公司总经理等。自幼酷爱文学,擅长演讲,多次在国内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奖。著有散文集《激情人生》、诗集《朝阳集》、中篇小说《永远的守候》,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编译作品《处世手册》、《绝妙口才》(作为北京市丰台区公务员培训教材),《秋的怀念》(韩菁清梁实秋纯美爱恋真情纪事) 等。代表作《何处是归程》被列入“畅想2003提高个人修养的十本好书”之中,亦被选为大学当代文学必读书目,获《十月》杂志社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文学新世纪优秀作品奖”。致力于口才学和成功学培训,在西安、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进行了以“文化、社会、人生”为主题的巡回演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评论界誉为独特的“黎阳”现象。创办个人网站黎阳心语文室 ,致力于优秀中国文化的传播。内容丰富,已与海内外很多知名文学、传媒、学术网站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简介
该书采用格言警句的表现方式,论理之中突出形象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君主论》的坦率和《孙子兵法》的品位。书中以令人惊异的冷峻态度深刻地阐述处世潜规则,为读者提供了避免尴尬、战胜邪恶、走出困顿、走向成功的种种计谋。
作者以女性的独特思维,作家的奇思妙想,对西班牙作家巴尔塔沙·葛拉西安的《智慧书》进行了系统化和通俗化的工作,分为7部分共159条,给每一条配上了《伊索寓言》中与之相一致的故事,并挥动手中生花妙笔撰写了“处世潜规则”,使理论形象化,形象理论化,最终形成了《处世手册》。
作品简介
《处世手册》由两部世界经典名著组成。一部分是《智慧书》,占全书内容的一半多一点点,是本书的基本内容;另一部分是《伊索寓言》。《智慧书》是为普通人写的关于“人们乐于身体力行的处世规则”的书。书中以令人惊异的冷峻态度深刻地阐述处世潜规则,为读者提供了避免尴尬、战胜邪恶、走出困顿、走向成功种种方法。在鞭辟入里地剖析人性方面显示出了登峰造极的处世规则。《智慧书》和《伊索寓言》,都站在人性的立场上来看待处世的问题,从个体的角度出发,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为人处世的规则。没有孔子、孟子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没有宗教的“普渡众生”,可是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帮助人们远离邪恶,走向崇高。可以说《智慧书》是一本关于道德谋略的登峰造极之作。这本《处世手册》集《智慧书》和《伊索寓言》这两本世界经典之精华为一体,对《智慧书》和《伊索寓言》行进了系统化、通俗化,使之更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参悟。
《处世手册》把《智慧书》分为:磨砺篇、善谋篇、笃行篇、审慎篇、掩饰篇、言辞篇、交往篇等7个部分,共159条处世的潜规则,比较系统地表现出了全书的面貌。篇与篇之间有一定逻辑关系;一篇之中,一条规则与另一条规则之间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而《伊索寓言》的每一个故事,都能够说明一个处世道理或介绍一种处世方法,而这个道理或这种方法与《智慧书》每一条处世规则相对应,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系统性。不能说这种构思不具有天才的创造性。《智慧书》采用的是警句的方法来阐释处世的规则的,主题比较集中,而《伊索寓言》则使用的是故事格式来反映处世的规则的,表现出多维性,这是因为“形象大于思维”所决定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谓交相辉映,价值倍增。
本书不是一本休闲小说,翻一翻就过去了,而是需要你反复阅读的。俯仰浮沉于万丈红尘之中的人类,这本书特别适合作为手册,尤其是有志在这种世界上发达纵横的青年,这本书不得不读。书中的很多规则,如果不读此书,只能依靠自己在长久的生活实践中才能有所积累,并且难免挂一漏万。而细细地读读这本书,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本书捧读一遍显然不够,还应该时时参照对比,以备随机制宜。本书的读法是慢嚼细咽,且每天读一、二条最为适宜,以便体会其中三昧。
编译说明
《处世手册》由两部世界经典名著组成。一部分是《智慧书》,占全书内容的一半多一点点,是本书的基本内容;另一部分是《伊索寓言》,占全书内容的一半少一点点,是本书的辅助内容。
《智慧书》的作者是巴尔塔沙·葛拉西安(1601~1658),西班牙人。自1647年《智慧书》第一版问世以来,举世称赞,一版再版,流传甚广。
许多欧洲学者认为,千百年来,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书只有3本,一本是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一本是中国的《孙子兵法》,一本就是《智慧书》。
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是为那些处心积虑企图夺取或保有大权的人而写的,是一本关于政治谋略的书。该书撕破人类道貌岸然的表象,揭示出人类心灵深处最卑鄙,最肮脏、最奸诈、最残忍的部分。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可以不择手段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可以奸诈、残忍、背信弃义,而最终却往往会被后人奉为杰出的人物。尽管《君主论》有助于认识人类的丑恶本性一面,但这本书本身也是一种罪恶,因为它不但无助于人们向善的方向发展,反倒为恶的存在寻求合理依据。善良的书使人向善,邪恶的书使人向恶。《君主论》诚然是一本奇书,也有人认为是人类智力开出的最丑恶而刺眼的花朵。
《孙子兵法》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兵书。《孙子兵法》是为那些运筹帷幄的将帅而写的,是一本关于军事谋略的书。该书虽然是关于战争的,可目的却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害人,是为了阻止甚至消除战争。而在《君主论》里,无情地毁灭对手是其最鲜明特色。所以从人伦观点的角度来看,《孙子兵法》的品位远远要高于《智慧书》。
《智慧书》是为普通人写的,是一本关于“人们乐于身体力行的处世规则”的书。它采用了警句的表现方式,论理之中突出形象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智慧书》兼有《君主论》的坦率和《孙子兵法》的品位。书中以令人惊异的冷峻态度深刻地阐述处世潜规则,为读者提供了避免尴尬、战胜邪恶、走出困顿、走向成功种种方法。在鞭辟入里地剖析人性方面显示出了登峰造极的处世规则。
中国《增广贤文》、《菜根谭》、《厚黑学》等等关于处世书籍,剖析人性方面也是不错的,可不是失于猥琐,就是伤于零散,或是品位太低,或肆意夸张,虽然是百花齐放,可还是难与《智慧书》媲美。即使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培根的《论人生》,尽管在剖析人性方面的深刻性举世注目,可是在全面地阐述处世规则方面,还是未免略逊一筹。
叔本华是德国一位眼光极高的大哲学家,他认为《慧智书》是“绝对的独一无二”,因而将此书译成德文。尼采更是狂妄得很,自称为“太阳”,可是看了《智慧书》他却拍案叫绝,认为“葛拉西安的人生经验显示出今日无与伦比的智慧与颖悟”,并且断定“整个欧洲没有一本书比《智慧书》更精微、更曲折多姿”。从处世智慧方面来评价这3本奇书,《智慧书》最微妙、最实用、最耐人寻味的书。
现在再来简单地介绍《处世手册》的另外一个部分《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的作品,具有世界级的声誉。世界上但凡读过一点书的人,可能没有不知道的。《农夫与蛇》、《狼与小羊》等,已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这本书中所说的处世规则,毫无疑问是博大精深的。对朋友、对敌人,对好人、对坏人,对精神、对物质,对顺境、对逆境……《伊索寓言》都一一做出了睿智的回答。
《智慧书》和《伊索寓言》,都站在人性的立场上来看待处世的问题,从个体的角度出发,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为人处世的规则。什么有利什么不利,纯粹是以个体为中心的。没有孔子、孟子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没有宗教的“普渡众生”,可是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帮助人们远离邪恶,走向崇高。可以说《智慧书》是一本关于道德谋略的登峰造极之作,这与《君主论》及现在很流行的所谓“厚黑”之类论调有天壤之别。
而这本《处世手册》集《智慧书》和《伊索寓言》这两本世界经典之精华为一体,对《智慧书》和《伊索寓言》行进了系统化、通俗化,使之更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参悟。
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来编译本书呢?
其主要理由是:
第一、这两本经典在内容编排上,毫无疑问是缺乏必要的系统性的。这就给很多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困难。
不用多说,《智慧书》的警句和《伊索寓言》的故事都是极为经典的,其中所表现出来处世规则同样是精妙绝伦的,可是如果没有足够的系统性,对阅读和理解必然产生很大的困难。这正如一颗颗价值无比的珍珠,可是缺乏一条将其贯穿起来的金线,其价值自然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毫无疑问,这是《智慧书》的特点,可特点可能正是缺点。如果谁愿意花功夫把“浑无条序”的《智慧书》中的警句梳理出一个顺序来,整理出一个体系来,这岂不是功不可没的好事吗?可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人做这项工作。
《伊索寓言》的情况也与此相似,书中的故事虽然充满智慧的光芒,可似乎只是一些零散的而不是一套完整的处世招数。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人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
《处世手册》自然就是这项工作的一个试验品。该书把《智慧书》分为:磨砺篇、善谋篇、笃行篇、审慎篇、掩饰篇、言辞篇、交往篇等7个部分,共159条处世的潜规则,比较系统地表现出了全书的面貌。篇与篇之间有一定逻辑关系;一篇之中,一条规则与另一条规则之间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不可能像学术著作那样浑然一体,可是基本脉络是清晰可见的。
《智慧书》的逻辑顺序梳理出来以后,《伊索寓言》的逻辑顺序也就梳理出来了。《伊索寓言》的每一个故事,都能够说明一个处世道理或介绍一种处世方法,而这个道理或这种方法与《智慧书》每一条处世规则相对应,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系统性。不能说这种构思不具有天才的创造性。《智慧书》采用的是警句的方法来阐释处世的规则的,主题比较集中,而《伊索寓言》则使用的是故事格式来反映处世的规则的,表现出多维性,这是因为“形象大于思维”所决定的。可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谓交相辉映,价值倍增。
为了保证此书的真实性,我们在《处世手册》中的《智慧书》内容之下注明了在原书中的数目顺序。
第二、《智慧书》的笔法十分简洁,是17世纪文笔最省净的作品。
笔法简洁,这既是作者的一种审美理想,也是作者的一种自保策略,因为作者在那个时代不为当权者所容。前者,如作者认为:“说话应该像写遗嘱或立证词那样:言词愈省,争论愈少。”“美事简短,其美加倍。”等等。后者,作者这样说:“谨慎之人虽然自己十分清楚,却总是说一半留一半。”“秘密具有神圣的感觉。”等等。
可是,这种表达方式却大大地增加了一般读者阅读的难度。各种各样的翻译文本,为了忠实原著,同样继承这种风格。“文须通俗方传远”,这是举世公认的信条。因此,我们参照了英法中等多种文本,在完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通俗化、逻辑化的处理,使得文本浅显易得,自然流畅。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将作者的工作称为“编译”而不是“翻译”。读者随便去书店翻一下同样的书,这种感觉就会十分明显了。
最后谈谈怎样读这本书。特别要指出的是,本书不是一本休闲小说,翻一翻就过去了,而是需要你反复阅读的。
凡德比尔大学的克里斯多福·莫勒是《智慧书》英译本的翻译者,他说:
《智慧书》全由箴言警句构成,这些箴言警句滋味绝佳,不可不与朋友同事分享共赏。本书的理想读者,是因日常事业而需与他人周旋应付者———他必须发现他人用心,赢得其好感与友谊,鞭辟入里而蒙敌人对手于鼓里,或反制其机谋及使他人企图一筹莫展。
《智慧书》是人们乐于身体力行的处世规则,应该人手一册。俯仰浮沉于万丈红尘之中的人类,这本书特别适合作为手册,尤其是有志在这种世界上发达纵横的青年,这本书不得不读。书中的很多规则,如果不读此书,只能依靠自己在长久的生活实践中才能有所积累,并且难免挂一漏万。而细细地读读这本书,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本书捧读一遍显然不够,还应该时时参照对比,以备随机制宜。本书的读法是慢嚼细咽,且每天读一、二条最为适宜,以便体会其中三昧。
一句话,此书是读者的良师益友,能够很容易学到其他书本中和平常生活中很难系统学到的处世计谋。
编译者
2004年4月于四川成都
作品目录
前言
编译说明
在理想与现实之中寻找一个契合点
一 磨砺篇 造就你超人的智慧和完美的性格
二 善谋篇 你不要独自一人谴责流行的时尚
三 笃行篇 与其百发百中,不如适可而止
四 审慎篇 宁可施恩不受惠,宁做好事不为恶
五 掩饰篇 事还没到耐看的地步不要给人看
六 言辞篇 善言不如慎言,慎言不如沉默
七 交往篇 保持神秘性,增强交往效率
作品选读
磨砺篇 造就你超人的智慧和完美的性格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需要陪衬的。完美的东西如果没有能工巧匠的雕琢也会变得粗俗不堪。雕琢能够使恶者获救,善者益善。如果缺乏人为的修炼,最佳的气质也显得粗俗。缺乏文化熏陶的完美只是半成品。因此,尽善尽美需要人为雕饰。 《智慧书·12》
宙斯与众神
宙斯、普罗米修斯、雅典娜创造万物时,宙斯创造了牛,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雅典娜创造了房子。莫摩斯米评判他们的杰作,
却疾妒他们的创造物,便说宙斯犯了错误,应该把牛的眼睛放在角上,让牛能看见撞到什么地方。接着,他又说普罗米修斯也做错了,没有把人的心挂在体外,好让各人心里的所有想法都能表露出来,使坏人无法伪装。最后他说雅典娜应该把房屋装上轮子上,如果有坏人作邻居,便很容易搬迁。宙斯对莫摩斯无端的诽谤十分气愤,便把他轰出了奥林匹斯山。
处世潜规则
完美离不开雕琢,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免掉你的粗糙,最好的方法就是修炼自己。
要增加品味就必须脱俗。智者不愿媚俗,谨慎的人不易为世俗的掌声所俘虏。可是有的人喜好虚荣。甘心情愿吞食众人吐出的浊气,却不愿意呼吸新鲜空气。一个人不能有从众心理,不要对庸人创造的幻境津津乐道,因为那不过是些下三流的东西而已。庸人崇拜的东西多半是流行的蠢物,而他们对于高雅的事物反倒不会重视。 《智慧书·28》
赫耳墨斯与雕刻家
赫耳墨斯想要知道人们对他有多尊重,便化作一个凡人来到一个雕刻家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像,便问:“多少钱?”
雕刻家回答:“一块银元。”
他笑着,又问赫拉的像要多少钱。雕刻家说那要贵些。当他看见了自己的像时,心想自己身为神的使者,又是招财进福的神,应
该标出高价吧。
赫耳墨斯便指着自己的像,问:“需要多少钱?”
雕刻家答:“假如你买了那两个,我便把这个做赠品,白送给你吧。”
处世潜规则
媚俗和虚荣不能增加你的光彩,只会降低你的品味。爱慕虚荣,往往被人看不起。应该多吸收些新鲜空气,健康你的身心。
每一种才能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缺陷,如果不克服这种缺陷,这种才能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一般来说,克服这种缺陷有很多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多加小心。应该看准究竟是什么样的缺陷,死死地盯住,就像你的对手寻找你的毛病那样。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必须学会“三省吾身”,克服自己主要的缺陷。主要的缺陷被克服了,其他的不足就会很快克服。 《智慧书·225》
哲学家、蚂蚁与赫耳墨斯
一个哲学家在海边看见一艘船遇难,船上的人全部淹死了。他便抱怨上帝不公,为了一个罪恶的人偶尔乘这艘船,竟让全船无辜
的人都死去。正当他深深的沉思时,他觉得自己被一大群蚂蚁围住了。原来哲学家站在蚂蚁窝旁了。有一只蚂蚁爬到他脚上,咬了他一口。他立刻用脚将这些蚂蚁全踩死了。
这时,赫耳墨斯出来了,他用棍子敲打着哲学家的头说:“你自己也和上帝一样,如此对待众多可怜的蚂蚁。你又怎么能做判断
天道的人呢?”
处世潜规则
不仅要善于对待自己,更要善于对待别人。当你在苛求别人的时候,你可能正在犯同样的错误。克服了你的主要缺陷,
你就会成为一个更强大的人。
一个人要常常拥有一种进取之心,这样才能够避免身在福中不知福。肺部的呼吸是很容易满足的,可是精神永远不会满足。如果
一个人觉得自己拥有了一切,那么他的很多希望就很可能最后变成失望与不满。即使你是一个智者,也应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以增加
自己的好奇心。希望能够赋予你生命,可是如果你整天饱食欢悦却会使你陷入困境。你必须学会回报他人,可是在回报他人的时候,
千万不要让他人一下子就获得了满足。因为如果他们对你一无所求的时候,你就必须处处当心了。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在你这里得不到
满足,那么欲望尽处便是忧愁。 员 《智慧书·200》
蚂蚁与屎壳郎
夏天,很多动物都悠闲自在地生活,只有蚂蚁忙忙碌碌,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贮存冬天吃的食物。
屎壳郎惊奇地问:“你为什么这样忙啊?”
蚂蚁什么也没说,只是自个儿忙自个儿的。
夏天过去就是秋天,不久冬天来了,冰封大地,牛粪被冻成了冰,屎壳郎找不到吃的,饿得嗷嗷叫,只好到蚂蚁那里乞食。
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如果夏天我劳动的时候你不是来责备我,而是也像我这样为冬天准备粮食,现在你还会这样饥寒交迫吗?。”
处世潜规则
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有一种长久的打算,富裕的时候想着贫穷,得势的时候想着失势,你就能够不断进步。
作品评论
在理想与现实之中寻找一个契合点
——谈青年女作家黎阳新作《处世手册》
王常成
新近读了青年女作家黎阳的编译作品《处世手册》,很受启发。该书独具创意,结构巧妙,采用格言警句的表现方式,将世界名著《智慧书》和《伊索寓言》系统化、通俗化,配之以自己的感悟——“处世潜规则”,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处世手册》,是近年来青年励志丛书中少有的精品。
在黎阳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尚未出版之前,我就拜读过小说原稿了,可谓她的忠实读者。欣闻新书出版,自然先睹为快。在惊叹她才华,佩服其文思的同时,更觉她眼光独到。此书一出,应对多少青年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起到指导和借鉴的作用。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黎阳大胆坦言:“毫无疑问,《智慧书》的警句和《伊索寓言》的故事都是极为经典的,其中所表现出的处世规则同样是精妙绝伦的。但它们在内容编排上都没有足够的系统性,对阅读和理解必然产生很大的困难。这正如一颗颗价值无比的珍珠,但缺乏一条将其贯穿起来的金线,其价值自然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如果谁愿意花功夫把‘浑无条序’的《智慧书》中的警句梳理出一个顺序,整理出一个体系,岂不是功不可没的好事?可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人做这项工作。《伊索寓言》的情况也与此相似,书中的故事虽然充满智慧的光芒,可似乎只是一些零散的而不是一套完整的处世招数。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人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处世手册》自然成为这项工作的一个尝试,或者说在此基础上的再创造,推陈出新,于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黎阳以女性的独特思维,作家的奇思妙想,把《处世手册》分为了磨砺篇、善谋篇、笃行篇、审慎篇、掩饰篇、言辞篇、交往篇7部分,并挥动手中生花妙笔撰写了159条处世的潜规则,使理论形象化,形象理论化,最终形成了这本关于人们乐于身体力行的处世规则。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更是一种可贵的创新。
“当然,由于是编译作品,为求客观公正,忠于原著,书中保留了许多我本人并不特别赞成的观点。不过,这些都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总之,希望这本书能帮助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在理想与现实之中寻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从而走出迷惘、走出困顿、走向成功。”黎阳如是说。
“人生就是在这理想与现实中辗转,在这入世与出世中徘徊,在这有缘与无缘间飘泊。活着的时候因为精神的富足才具有生命,逝去了之后灵魂的永驻才能延续生命。无论生活怎样平凡与苦闷,无论人生怎样失意与压抑,都不要轻言没有了希望,都不要轻易放弃了努力。没有了一生的执着,没有了一生的激情,纵然是活着,活着又有何滋味?”(激情人生)我想,黎阳本人也正用她自身的历程证明着她对人生的诠释。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9 20:34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