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掩蔽(auditory masking),是指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上升的现象。纯音被白噪声所掩蔽时,纯音听阈上升的分贝数,主要决定于以纯音频率为中心一个窄带噪声的功率。
声掩蔽主要决定于以纯音频率为中心一个窄带
噪声的功率。这个窄带的
频率宽度是随着纯音频率的不同而变化的,称为临界
频带。在听觉频率尺度上,一个临界频带的宽度等于1巴克。临界频带的概念是美国
科学家H.富来车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这些频带与听觉
滤波器有关。在频率上一个强的低频纯音可掩蔽高频纯音。在
时间上除了即时掩蔽外,还存在一个声音可对它后面的声音产生掩蔽,称为前向掩蔽;一个声音也可对它前面的声音产生掩蔽,称为后向掩蔽。复合纯音的掩蔽比较复杂,与它的频率组合与
相位关系有关,有时产生“
时间窗”
效应,即在某一
时段内产生的掩蔽很小。如果一侧耳
输入信号,另一侧耳输入噪声,则可在
中枢产生掩蔽。
一个声信号如果与一种噪声同时出现,它将变得微弱或完全听不清楚,即是说
信号的
听阈提高了。这就是
掩蔽效应,噪声掩蔽了信号。掩蔽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噪声和信号在频率上的关系。一般说,信号与噪声的频率越接近,掩蔽也越大,且低频噪声对
高频信号的掩蔽常大于高频噪声对低频信号的掩蔽。通过
带宽可变的噪声对纯音信号的掩蔽实验发现,当以800赫为
中心频率的噪声增加带宽时,它对800赫纯音信号的掩蔽效应也随着增加 。但带宽增至100赫以后,再增加就对掩蔽的改变不起作用。就是说,这个噪声的掩蔽作用只限制在这个频带内,以外的声音无作用。这个100赫的频带就是临界频带,它随频率的提高而加宽。
掩蔽效应看来是
噪声对信号的一种干扰,但也可在语音
通信中加以利用。如数字语音压缩通信中,可借助掩蔽效应使嵌入的加密
密码听不出来,即不因密码而降低
通话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