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铜鼓铸造技艺
传统技艺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才演变为敲击乐器。
遗产信息
所属地区: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铸造技艺
沿革 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上朝社区平治村板才屯壮族农民韦启初、韦启叁兄弟,采用沙模铸造方法攻克了铜鼓铸造中的道道难关,于2003年成功铸造出麻江型铜鼓。
沿革
上朝地处环江北部,与贵州省荔波县接壤,大环江河蜿蜒穿过。这里有着丰富的煤炭及铅锌矿资源,明代以来官方就一直在这里采矿并冶炼,民间铸造业十分活跃。在广西享有盛名的环江铁锅,就出自这里。韦启初兄弟出生于铸造世家,祖、父都是铸造高手。
特别是父亲韦政权(1916-1988),不仅木工、铁工、建筑样样在行,尤其精于铸造,泥模、沙模及冶炼技术,在那一带是顶尖髙手。
1952年,韦政权因铸造技术高超,被上朝铁锅厂看中,从一个乡村农民一跃成为该厂铸造技术员,在铁锅厂工作达十年之久。韦启初兄弟从小耳濡目染,初中毕业时,就几乎学到了父亲的全部技术。
1985年,韦启初兄弟在父亲指导下,开始了铸造生涯。先是用泥模、沙模铸造铝锅、铁锅,几年以后,转向铜九龙杯、双鱼铜洗的仿制,均获得成功,所仿的双鱼喷水铜洗可以乱真。
1993年,兄弟俩在一个贵州人那里见到一面铜鼓,被铜鼓的精美所吸引,从而萌发了仿制古代铜鼓的念头。回家后不久开始用沙模试铸,但因不成功而作罢。
沙模铸造 沙模铸造在我国是一种传统的铸造工艺,民间应用非常普遍。沙模铸造也称为“翻砂”,是将熔化的金属浇灌入铸型空腔中,冷却凝固后而获得产品的生产方法。制造铸铁件通常采用砂型。砂型的原料以砂子为主,并与粘结剂、水等混合而成。砂型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粘合强度,以便被塑成所需的形状并能抵御高温铁水的冲刷而不会崩塌。
为了在砂型内塑成与铸件形状相符的空腔,必须先用木材制成模型,称为木模。炽热的铁水冷却后体积会缩小,因此,木模的尺寸需要在铸件原尺寸的基础上按收缩率加大,需要切削加工的表面相应加厚。空心的铸件需要制成砂芯子和相应的芯子木模。有了木模,就可以翻制空腔砂型(铸造也称为“翻砂”)。
在制造砂型时,要考虑上下砂箱怎样分开才能把木模取出,还要考虑铁水从什么地方流入,怎样灌满空腔以便得到优质的铸件。砂型制成后,就可以浇注,也就是将铁水灌入砂型的空腔中。壮族民间多用此法来铸造犁头、铁锅等。
沙模铸造
突破 2000年,韦氏兄弟再次投入铜鼓铸造。这次攻关,从选沙到制模、进而到铸造的整个工艺流程,都反复揣摩、反复试验,在历经数不清的失败之后,终于在2003年取得了重大突破,铸造出外覌几能乱真的麻江型铜鼓。
突破
特色 韦氏兄弟铸造铜鼓的特色在于铜鼓模具,包括底座、外筒套、鼓身模、内筒套、鼓面模和模盖。特征在于圆盘底座纵向剖面呈“凸”形,圆筒状的内套筒竖直安装在圆盘底座的中央。筒身比鼓身模低,上端封口,鼓身模竖直安装在以内套筒为中心的“凸”形圆盘底座上。鼓身模块为两块,呈扇形对接围成。圆筒状的外筒竖直套接在“凸”形圆盘底座的凸肩上,其筒身比鼓身模高,由至少两块扇形外模块连接围成。模盖呈翻盖式,活动式连接在与底座相连的支架上,并与外套筒上端口相配接。
特色
工艺 制作好模具,即可进行铸鼓。铸鼓程序如下:
工艺
1、将底座以及连接底座和模盖的支架平放在地上;
2、将内套筒竖直安装连接在圆盘底座的中央,由鼓身模块对接围成的鼓身模竖直安装在以内套筒为中心的“凸”形圆盘底座的凸台上;
3、将四块扇形外模块(鼓身外范)包住鼓身模,用螺栓连接扣将外模块拧紧安装好;
4、往鼓身模内、外由内套筒和外套筒围成的空隙倒入沙子并夯实;
5、将鼓面模平放在鼓身模端口,盖上模盖,并向模盖内充填沙子,在充填沙子时,在四个方位预留有浇铸孔;
7、沙子充填好后,翻起模盖,拆开外套筒,取出鼓面模和鼓身模,修补好外筒套沙模内壁、模盖底面沙模,并压制事先做好的各种铜鼓花纹图案;
8、再次装上外套筒模块,及模盖,从模盖的浇铸孔同时往内浇注铜水,直到注满为止;
9、冷却后,打开模具,取出浇铸好的铜鼓,完成一次铜鼓的浇铸过程;
10、焊接鼓耳及鼓面立体装饰如蛙饰等,并对铜鼓进行外部、内部修饰并适当调音,对铜鼓进行表面作旧。
优点 这种铸造方法的最大好处是:
优点
1、模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行。
2、模具散热性好,内套筒具有散热的功能,而用沙子做成的沙模,透气性能大大优于泥模,浇铸时能快速冷却,浇铸时间也大为缩短,气隔问题也易于解决。用这种方法铸造出来的铜鼓,壁厚与传世铜鼓相当,有的甚至比传世铜鼓还薄。
3、铸造的效率高,既成本低廉,又方便快捷。与泥模、陶模相比,泥模的制作及干燥,少说也得十天半月。倘若浇铸失败,这泥模就得作废,又要重新制模,再让其阴干,才能再铸。沙模就便利多了,从在底座上安装鼓心模具开始,到夯实沙子、刻印纹饰、浇铸,三个小时左右即可完成。若浇铸不成功,则可立即清理模具,重新装沙、夯实,几个小时后又可浇铸。沙子可反复利用,不象泥模那样用一次后就废弃不用了。广西博物馆委托韦氏兄弟铸造一面直径110厘米的大铜鼓,一个月就做好了。由于是第一次做那么大的鼓,第一次浇铸时某部位的鼓壁铜水没流到,没成功。两天后经修整沙模,再浇铸,很快就成功了。
4、改进了传统的翻沙工艺,模具的各部件都可以用金属材料制成,因此模具是相对永久性的,可反复使用。当然,铜鼓的尺寸不同,模具的尺寸也不同。直径60厘米的铜鼓和直径110厘米要做不同尺寸的模具。
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沙子湿度的掌握。所用的沙子取自附近的大环江河,经过仔细筛选。过干不但无法在模中成型,就是成型了也易于被铜水冲垮。这就要掌握一个科学的方法,这是韦氏兄弟经过无数次实验才掌握的。
创新 在成功铸造麻江型铜鼓的基础上,韦启初兄弟又开始进行大型铜鼓的铸造试验。2006年5月,他们受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舘的委托,为自治区文化厅铸造一面面径为110厘米、高60厘米的大铜鼓,作为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礼物,于2006年6月北京举办“广西文化舟”活动时赠送给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图案、型式等由广西博物馆提供。经过20多天的艰苦努力,在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他们终于成功地铸造出这面大铜鼓,从而把自己的铜鼓铸造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后用这个模具陆续铸造了四面直径110厘米的大铜鼓,其中一面被白裤瑶购去,两面卖给贵州,一面被河池市纪念馆收藏。
创新
韦氏兄弟铸造的铜鼓为民间的壮族、瑶族百姓认可,这是最难能可贵的。白裤瑶族原来破旧的铜鼓将会渐渐被取代,由于韦氏兄弟的铜鼓铸造精良,今后也会不断产生新的用户。韦氏兄弟继承了传统工艺,又有所创新发展,除了铸造技术,在调音技术、铜料等方面有独到的探索并取得成功。广西少数民族使用铜鼓的情况不同,白裤瑶族追求鼓声响亮、悠长,而壮族则不同,河池的壮族使用铜鼓,讲究音调,通常有四个调,可以演奏乐曲,而白裤瑶族的铜鼓主要是伴奏。韦氏兄弟铸造的铜鼓已经能调出四个音,由于使用了新的材料,新铸造铜鼓的音色、音质都比老铜鼓好,声音持续时间也比老铜鼓长。这是一个很难的创新发展。
贡献 民间使用铜鼓是铜鼓文化的基础。广西民间铜鼓传统的使用场合是喜庆、祭祀和丧葬,这些活动的举办以及活动中铜鼓的使用,与人们千百年来的传统覌念密切关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不可避免收到冲击和影响,结局往往是不容乐观,铜鼓文化也不例外。但是,随着政府对文化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国家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特别是韦氏兄弟成功地复制出古代铜鼓,使得已经消失了的铜鼓铸造技术得到恢复,铜鼓文化千百年来又得到延续和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贡献
铜鼓将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代表这个地区、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2006年广西文化舟以韦氏兄弟铸造的大铜鼓作为礼物送给北京市委、市政府,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四十周年大庆、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都以韦氏兄弟铸造的大铜鼓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主要贺礼。可以预见的是,大铜鼓今后会越造越大,不仅是重要礼物,而且会成为城市装饰的新内容。
除了实用的铜鼓,今后,在民族工艺品的领域,韦氏兄弟的铸造技术也会有新的应用和开拓,到目前为止,韦氏兄弟已经铸造了100余面直径约20厘米的小铜鼓作为工艺品出售,是很好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小礼物。韦氏兄弟已经生产出有不同的四个音的铜鼓,今后,如果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有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韦氏兄弟在定音铜鼓的铸造上一定有所突破发展。
2008年12月9日二广西壮族自治区50周年大庆之日,来自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上朝社区的壮族农民韦启初、韦启叁两兄弟,怀着对广西的深情厚爱,用传统工艺方法铸造了一面直径达2.08米、重量达一吨的特大铜鼓,作为祝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的纪念品。据悉,这是目前民间少数民族用传统工艺制作的能够使用的最大的铜鼓。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8 09:13
目录
概述
遗产信息
铸造技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