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壮乡木棉红》以2003-2005年间广西
河池市的东兰、巴马、凤山(简称“东巴凤”)三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背景,通过讲述故事主人公一家几代人生活的巨变,反映了广西在新中国成立60年来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生态广西”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梗概: “东巴凤”三县是革命
老区,在扶贫工程庆功大会后,老红军韦忠杰怀念起过去。他从1950年开始,在恶劣环境下和妻子挂花一起带领大家与艰苦条件战斗。女儿韦惠兰当了村妇女主任和村支书,带着大家集资修路。惠兰的儿子黄承志大学毕业后在交通局工作,为山村带来了新路。
吴荫循,原名吴声樾,1933年8月11日出生,湖南湘潭人,广西电影制片厂
导演。吴荫循十七、八岁时,就对文学、戏剧、音乐、表演等都有较浓的兴趣。1949年初中毕业后入湘潭地委建设文工团,1953年,他从湖南调到北京,先后在
《大众电影》杂志社和
中国电影出版社从事电影刊物的编辑和评论工作,写了很多电影评论和电影方面的文章,他的文章不随大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1979年吴荫循调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导演,《真是烦死人》是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由于缺乏实践经验,镜头处理、场景剪接,影片节奏以及演员表演等,都显得不成熟,随后,他又导演了《顾此失彼》、《心泉》等影片,虽说这时他的导演技法有所提高,影片也拍得自然流畅了,但个人风格没有表现出来。认识到这一点后,他便开始认真寻找符合自己的风格的剧本。1982年,当他看到
《春晖》的文学剧本时,他认为找到了与自己风格相符合的本子,于是他同编剧一起共同研究,力求影片避免花俏虚假和人工雕琢,影片公映后,观众感觉到影片十分真实,自然,朴素,吴荫循终于有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春晖》具有较高的艺术意境,雅俗共赏,获得了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
吴荫循认为,导演要在
艺术上创新,就要善于发现文学剧本中的新意,1986年,他的风格创新又再一次在影片《
流浪汉与天鹅》中显现出来,《流》片描写了流浪汉“抹桌儿”的爱情故事,影片真实地表现了“抹桌儿”的被生活抛弃后性格受到扭曲的畸形心态和他内心深处的聪明才智及美好心灵。比较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反映了生活,在影片中,吴荫循注意故事情节与生活环境的联系,把自然界的美与影片中人物的心灵美结合在一起,把人物,画面,景色,音乐巧妙地融为一体,使影片的抒情风格很好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流浪汉与天鹅》获得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此后,他又导演了《
强盗与黑天鹅》、《
省城里的风流韵事》、《大漠双雄》等影片,都受到了较好的反映。吴荫循除导演电影外,还先后任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影协广西分会副主席等职务。
地处大石山区的东巴凤是“百色起义”的中心腹地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也是
广西出将军最多的地方,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东巴凤籍的
革命烈士就有近4000人,红七军战士也多来自
东巴凤。由于诸多原因,集“老、少、边、山、穷、库(区)”于一身的东巴凤,一直是广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三县没有一条二级公路,特别是凤山县连一条等级公路都没有。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下,广西区党委和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东巴凤贫困落后的根源,投入23亿元实施以“强县富民,告慰先烈”为主题的东巴凤三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极大地改变了东巴凤三县贫困落后的面貌,解决了东巴凤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该片题材主要是以广西区政府在河池开展东(兰)巴(马)凤(山)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时期,东巴凤人民克服千难万险,万众一心修路为背景,以
村支书韦惠兰一家几代人为修路付出了艰辛努力,最后在区政府的大会战建设政策的支持下,终于圆了几辈人的修路梦为故事发展的主线,反映了东巴凤人民的生活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前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和革命老区人民坚韧不拔,敢于改变生活面貌的勇气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