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庶,汉语词语,拼音是shì shù,意思是士人和普通
百姓;亦泛指
人民、百姓。
《
司马法·天子之义》:“
天子之义必纯取灋天地,而观於先圣;士庶之义必奉於父母,而正於
君长。故虽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后汉书.卷七三.刘虞传》:“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皆收视
温恤,为
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
迁徙。”
唐
白居易《
唐赠尚书工部侍郎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安禄山
陷覆洛京,以伪职
淫刑胁劫士庶,公与同官 范阳卢巽潜遁於陆浑山,食木实、饮泉水者二年,讫不为
逆命所污。”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安禄山 陷 洛阳 ,士庶
奔迸。”
明·
钱谦益《
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记》曰:‘士庶有人善,本诸父母。子之成,其亲也。’”
清
方苞《读》:“学者循诵《易》、《诗》、《书》、《春秋》之文,而虚言其义,有得有失,一如记所称。而《礼》则湮沉残缺,每至郊庙大议,众皆冥昧而莫知其原。
闾阎士庶,丧祭宾婚,
荡然一无所守,而竞於
淫侈。”
《南史·王球传》:“时
中书舍人 徐爰 有宠於上,上尝命 球 及 殷景仁 与之相知。 球 辞曰:‘士庶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诏。’上改容谢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