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亦作“壎箎”。亦作“埙篪”。亦作“埙箎”。亦作“埙竾”。壎、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因常以“壎篪”比喻兄弟亲密和睦。《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毛 传:“土曰壎,竹曰篪。”郑玄 笺:“伯仲,喻兄弟也。我与女恩如兄弟,其相应和如壎篪,以言俱为王臣,宜相亲爱。”孔颖达 疏:“其恩亦当如伯仲之为兄弟,其情志亦当如壎篪之相应和。”《荀子·乐论》:“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埙箎翁博。”《后汉书·明帝纪》:“礼毕,召校官弟子作雅乐,奏《鹿鸣》,帝自御埙篪和之,以娱嘉宾。”金 王若虚《瑞竹赋》:“此则上友下敬,壎箎其翕,始终以之,有死无易。”清 吴苑《到家》诗:“忆昔少年时,老屋埙箎奏。树下共嬉游,兄先弟随后。”清 秋瑾《
赠盟姊吴芝瑛》诗:“不结死生盟总泛,和吹埙竾韵应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