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模型
将待开发的软件系统模块化的模型
增量模型是把待开发的软件系统模块化,将每个模块作为一个增量组件,从而分批次地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这些增量组件。运用增量模型的软件开发过程是递增式的过程。相对于瀑布模型而言,采用增量模型进行开发,开发人员不需要一次性地把整个软件产品提交给用户,而是可以分批次进行提交。
基本介绍
增量模型又称为渐增模型,也称为有计划的产品改进模型,它从一组给定的需求开始,通过构造一系列可执行中间版本来实施开发活动。第一个版本纳入一部分需求,下一个版本纳入更多的需求,依此类推,直到系统完成。每个中间版本都要执行必需的过程、活动和任务。
增量模型是瀑布模型和原型进化模型的综合,它对软件过程的考虑是:在整体上按照瀑布模型的流程实施项目开发,以方便对项目的管理;但在软件的实际创建中,则将软件系统按功能分解为许多增量构件,并以构件为单位逐个地创建与交付,直到全部增量构件创建完毕,并都被集成到系统之中交付用户使用。
如同原型进化模型一样,增量模型逐步地向用户交付软件产品,但不同于原型进化模型的是,增量模型在开发过程中所交付的不是完整的新版软件,而只是新增加的构件。 图1是增量模型的工作流程,它被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1、在系统开发的前期阶段,为了确保所建系统具有优良的结构,仍需要针对整个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需要确定系统的基于增量构件的需求框架,并以需求框架中构件的组成及关系为依据,完成对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2、在完成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之后,可以进行增量构件的开发。这个时候,需要对构件进行需求细化,然后进行设计、编码测试和有效性验证。
3、在完成了对某个增量构件的开发之后,需要将该构件集成到系统中去,并对已经发生了改变的系统重新进行有效性验证,然后再继续下一个增量构件的开发。
增量模型的特点
增量模型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待开发的软件系统模块化和组件化。基于这个特点,增量模型具有以下优点。
1、将待开发的软件系统模块化,可以分批次地提交软件产品,使用户可以及时了解软件项目的进展。
2、以组件为单位进行开发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风险。一个开发周期内的错误不会影响到整个软件系统。
3、开发顺序灵活。开发人员可以对组件的实现顺序进行优先级排序,先完成需求稳定的核心组件。当组件的优先级发生变化时,还能及时地对实现顺序进行调整。
增量模型的缺点是要求待开发的软件系统可以被模块化。如果待开发的软件系统很难被模块化,那么将会给增量开发带来很多麻烦。
增量模型适用于具有以下特征的软件开发项目:
1、软件产品可以分批次地进行交付。
2、待开发的软件系统能够被模块化。
3、软件开发人员对应用领域不熟悉,难以一次性地进行系统开发。
4、项目管理人员把握全局的水平较高。
增量模型的作用
增量模型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开发初期的需求定义只是用来确定软件的基本结构,这使得开发初期,用户只需要对软件需求进行大概的描述,而对于需求的细节性描述,则可以延迟到增量构件开发时进行,以增量构件为单位逐个地进行需求补充。这种方式有利于用户需求的逐渐明朗,能够有效适应用户需求的变更。
2、软件系统可以按照增量构件的功能安排开发的优先顺序,并逐个实现和交付使用。这不仅有利于用户尽早地用上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软件环境,而且用户在以增量方式使用系统的过程中,还能够获得对软件系统后续构件的需求经验。这样能使软件需求定义越往后越顺利。
3、软件系统是逐渐扩展的,因此,开发者可以通过对诸多构件的开发,逐步积累开发经验。实际上,增量式开发还有利于技术复用,前面构件中设计的算法、采用的技术策略、编写的源码等,都可以应用到后面将要创建的增量构件中去。
4、增量式开发还有利于从总体上降低软件项目的技术风险。个别的构件或许不能使用,但这一般不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工作。
5、实际上,在采用增量模型时,具有最高优先权的核心增量构件将会被最先交付,而随着后续构件不断被集成进系统,这个核心构件将会受到最多次数的测试。这意味着软件系统最重要的心脏部分将具有最高的可靠性,这将使得整个软件系统更具健壮性。
比较瀑布模型、原型进化模型,增量模型具有非常显著的优越性。但是,增量模型对软件设计有更高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对软件体系结构,要求它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与稳定性,能够顺利地实现构件的集成。在把每个新的构件集成到已建软件系统的结构中的时候,一般要求这个新增的构件应该尽量少地改变原来已建的软件结构。因此增量构件要求具有相当好的功能独立性,其接口应该简单,以方便集成时与系统的连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2:31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