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味剂
风味增强剂
食品增味剂也可称为风味增强剂或鲜味剂。增味剂是指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物质。一些食品添加增味剂后,呈现鲜美滋味,增加食欲和丰富营养。食品鲜味剂不影响酸、甜、苦、咸等4种基本味和其它呈味物质的味觉刺激,而是增强其各自的风味特征,从而改进食品的可口性。
简介
增味剂是指能增强或改进食品风味的物质。 我国允许使用的氨基酸类型和核苷酸类型增味剂,有5'-鸟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辣椒油树脂等7种。
食品增味剂的使用对食品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若不科学地使用也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使用食品添加剂最重要的原则是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安全性更为重要。衡量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有一个重要概念——每日允许摄入量(即ADI值),每天摄入这个数量的添加剂,不会有问题。
作为食品增味剂要同时具有三种呈味特性:
① 本身具有鲜味,而且呈味阈值较低,即使在较低浓度时也可以刺激感官而显示出鲜美的味道;
② 对食品原有的味道没有影响,即食品增味剂的添加不会影响酸、甜、苦、咸等基本味道对感官的刺激;
③ 能够补充和增强食品原有的风味,能给予一种令人满意的鲜美的味道,尤其是在有食盐存在的咸味食品中有更加显著的增味效果。
鲜味不影响任何其它味觉刺激,而只增强其各自的风味特征,从而改进食品的可口性。
有些鲜味剂与味精合用,有显著的协同作用,可大大提高味精的鲜味强度(一般增加10倍之多)。
分类
增味剂主要分为有机酸类、核苷酸类和天然产物提取物等三类。有机酸类有谷氨酸钠(味精)、氨基乙酸(又名甘氨酸)、L-丙氨酸、琥珀酸二钠,增加和赋予食品鲜味;核苷酸类有5'-鸟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等,增加和赋予食品鲜味,而且与氨基酸类鲜味物质同时使用,呈现倍增效果。
发展概况
第一代
这类鲜味剂中最主要的是L-谷氨酸钠(MSG),俗称味精。氨基酸类鲜味剂除谷氨酸钠以外,还有L—丙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及蛋氨酸等;天然L-口蘑氨酸及L-鹅膏覃氨酸的鲜度比谷氨酸钠的鲜度大5-10倍。各种氨基酸有其独特的风味,如DL-丙氨酸增强腌制品风味,甘氨酸有虾及墨鱼味,蛋氨酸有海胆味。
第二代
具有鲜味的核苷酸类有肌苷酸(IMP)、鸟苷酸(GMP)、胞苷酸(OMP)、尿苷酸(UMP)、黄苷酸(XMP)。 5'-肌苷酸在水溶液中只要有0.012%-0.025%的量存在就有呈味作用。5'-肌苷酸钠及5'-鸟苷酸钠在可pH3以下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失去作用,但在pH4~6时非常稳定。这两种核苷酸对磷酸分解酶非常敏感,因为磷酸分解酶可将磷酸脱去而失去呈味作用。在市场上的5'-呈味核苷酸(I+G)是5'-肌苷酸钠与5'-鸟苷酸钠各50%的混合物,而且它们与谷氨酸钠混合使用时则相乘效果。
水解动物蛋白(HAP)是新型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生产高级调味品,以及作为功能性食品的基料。HAP主要以鸡肉、猪肉、牛肉等为原料,通过酸解法和酶解法制备。酸解法需强酸、高温,并且必需氨基酸色氨酸被破坏,酶解法条件温和,氨基酸不被破坏,构型不发生改变。动物蛋白质由多种氨基酸缩合及聚合而成,当蛋白质分解成多肽和游离氨基酸时才呈现出各种复杂的滋味,而气味则来源于极性氨基酸和还原糖通过美拉德反应的产物。鸡精(粉)作为复合型调料,要有甘浓圆满的滋味和浓烈的鸡香味。鸡精的生产工艺:鸡肉调pH值6.5,加中性蛋白酶1.5%,控制温度45-50度,水解2~3小时,灭酶,加入盐、甜味剂、鲜味剂、风味增强剂、香辛料、填充剂等即可。
第三代
第三代鲜味调味料为风味型鲜味调味料,包括动物蛋白质水解物、植物蛋白质水解物、及酵母抽提物都是新型食品鲜味剂,主要用于生产各种调味品和食品的营养强化,并作为功能性食品的基料,是生产肉味香精的重要原料。
动物蛋白质水解物(HAP)是指用物理或者酶的方法,水解富含蛋白质的动物组织而得到的产物。这些原料如畜、禽的肉、骨及鱼等的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所含蛋白质的氨基酸构成模式更接近人体需要,是完全蛋白质,有很好的风味。HAP除保留原料的营养成分外,由于蛋白质被水解为小肽及游离的L-型氨基酸,易溶于水,有利于人体消化l吸收,原有风味更为突出。
水解植物蛋白(HVP)是一种营养型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生产高级调味品和营养强化食品的基料和肉类香精原料。HVP的制备主要以豆粕粉、玉米蛋白、面筋、花生饼和棉籽等为原料,通过酸法水解或酶法水解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和短肽。工业上主要采用水解效率高的盐酸作为催化剂来制造HVP,由于酸解法温度较高(110-113),反应条件激烈,对设备要求也比较高。另外,盐酸水解会破坏必需氨基酸之一的色氨酸。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豆粕增原料中残存一定量的植物油脂,在盐酸的作用下水解成脂肪和丙三醇,丙三醇在高温与浓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各种含氯丙醇(chioroydrine)的物质,此类物质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的肝、肾和神经系统有损害,其中,1,2-Diol(3-MCPD)具有致癌性。酶法水解制备HVP是以蛋白酶为催化剂,具有高效、专一、反应条件温和增特点,在营养成分的保留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水解产物只有短肽和氨基酸,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因此酶法水解生产植物蛋白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酵母提取物(又称酵母抽提物或酵母浸出物,Yeastextract)是一种国际流行的营养型多功能鲜味剂和风味增强剂,在欧洲占有鲜味剂市场1/3的份额,以面包酵母、啤酒酵母、原酵母等原料,通过自溶法包括改进的自溶法、酶解法、酸热加工法等来制备。酵母提取物作为增鲜剂和风味增强剂,保留了酵母所含的各种营养,包括蛋白质、氨基酸、肽类、葡聚糖、各种矿物质和丰富的维生素B等。添加到食品中,不仅可使鲜味增加,还可以掩盖苦味、异味,获得更加温和丰满的口感。但采用自溶法获得的酵母提取物,因鸟苷酸和肌苷酸含量一般在2%以下,鲜味还不够。在发现了核苷酸呈味物质和谷氨酸共存时有增效作用后,已为国际上很多商家采用。将鸟苷酸和肌苷酸作为添加剂加入到酵母提取物中,以提高酵母提取物的风味和鲜味。
第四代
第四代增味剂主要是复合型增味剂。是由氨基酸、味精、核苷酸、天然的水解物或萃取物、有机酸、甜味剂无机盐甚至香辛料、油脂等各种具有不同增味作用的原料经科学方法组合、调配、制作而成的调味产品,能够直接满足某种调味目的。这些调味具有营养功能的同时,还具有特殊的风味。其基本原料是肉禽类的浸膏,动、植物水解蛋白,酵母提取物等,再加以味精、食盐、填充料等就可成为新型风味调料。特点是品种多,口感各异,丰富多彩。例如,火锅料、方便面干料包、酱料包、调料酒、炸鸡粉等。谷氨酸与核糖核苷酸钠、琥珀酸钠、天门冬氨酸钠、甘氨酸、丙氨酸、柠檬酸(钠)、苹果酸、富马酸、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以及与水解植物蛋白,水解动物蛋白,动、植物氨基酸提取物等进行不同的配合,可制成具有不同特点的复合鲜味剂,方法应用于各种食品。
第五代
天然提取物与天然复合调味料其特点就在于“天然”2字,属于第五代鲜味调味料。天然复合调味料应具有2种属性:一是取自天然动植物原料,经抽提、萃取、酶解、发酵、热反应以及辅配等手段生产出的安全性极高的调味产品。二是在风味表现力方面,使用效果应该最大限度地接近家庭及餐馆、厨房烹调出来的风味,避免出现“加工味”。
从广义上说,天然调味料是指采用天然出产的原料,以非化学性手段(包括提取、分离、加热及发酵等方法)对天然物进行处理,生产出的液状、膏状或粉末状的产品。纯发酵酱油等酿造产品,以及动物(水产)、植物提取物等被归纳为天然调味料的范围。如果添加了酸水解的蛋白水解液的调配酱油或添加了防腐剂的发酵酱油不能称作天然调味料。
基本原理
呈味机理根据Hening味觉四面体学说认为基本味觉仅有酸、甜、苦、咸4种。那么鲜味是否是独立于四种基本味觉之外的一种最基本味,这主要取决于鲜味受体的性质。Tilak根据鲜味剂在受体上的特点,提出了一个鲜味受体模式,其中“四种基本味的感受位置是在一个四面体边缘、表面、内部或邻近四面体之处,而鲜味则是独立于外部的位置”的学说。现以谷氨酸钠和肌苷酸为例说明,由谷氨酸钠的结构以及有关的数据分析,谷氨酸钠型的定味基是其分子两端带负电的功能团如-COOH、-SOH、-SH等。助味基是具有一定亲水性的-L-NH、-OH等。而肌苷酸鲜味剂的定味基是亲水的核糖磷酸,助味基是芳香杂环上的疏水取代基。肌苷酸型呈味主要是IMP至少有3个位置与味感受器结合。事实也表明,MSG和IMP的感受阈值分别为0.03%和0.025%,二者具有相同的鲜味。当MSG浓度增大时,鲜味增大,但IMP浓度增大,其鲜味又变化不大,若将二者加合后,鲜味成倍增大。对此的解释只能认为MSG和IMP各自作用在舌上受体的部位不同,且MSG的受体位置多于IMP的受体位置,当相同类型的鲜味剂同时存在时,它们在受体的结合有竞争性,当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存在时,它们发生协同作用。
呈味特性
作为食品增味剂要同时具有三种呈味特性:① 本身具有鲜味,而且呈味阈值较低,即使在较低浓度时也可以刺激感官而显示出鲜美的味道;② 对食品原有的味道没有影响,即食品增味剂的添加不会影响酸、甜、苦、咸等基本味道对感官的刺激;③ 能够补充和增强食品原有的风味,能给予一种令人满意的鲜美的味道,尤其是在有食盐存在的咸味食品中有更加显著的增味效果。
发展前景
在自然界食物中的鲜味均有一定的独特风格,如海带的味道主要是由其所含的谷氨酸钠而来,香菇的味道主要是鸟苷酸的味道,贝类的特殊味道主要是由琥珀酸盐带来的。但这些滋味均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与氨基酸、肽等结合在一起,所以很难作为纯的成分一一分离。利用新的萃取技术,用一定的溶剂(一般用水)提取这些食物中呈味物质,然后浓缩、喷粉制成复合调味料,既具有天然鲜味,同时具有该食品的香气。
利用特定的酶,作为风味物质生产中的生物催化剂,可增强食品风味或将风味前体转变风味物质。可以激活食品中内源酶以诱导合成风味物质的,或钝化食品中的内源酶以避免异味的产生。利用生物技术,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法、微生物发酵法、微生物酶转化法等,生产风味物质是人们获得天然风味物质的有效途径。
在调味料中添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或矿物质,开发营养强化和保健型调味料,发挥其营养与调味双重功能,可生产具有保健功能的特种调味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2 14:53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