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俄裔美国作家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讲述一名俄国流亡者为他死去的哥哥塞巴斯蒂安·奈特写的传记故事,目的是反驳哥哥生前的一位秘书写的一部歪曲事实的传记。
内容简介
文本分二十个章节来编织塞·奈特的真实生活,大体按时间顺序讲述塞的童年、青年到中年,从生到死,有童真、家庭、叛逆、爱情、学业、写作和朋友第一章讲到童年生活时,预叙眼前古德曼书中未提及塞有弟弟这一说,第二章又插入二十年后采访瑞典的家庭教师对塞的回忆,十四章在西尔曼的帮助下找寻小旅馆的入住的名单和联系方式,又倒叙塞的初恋。
创作背景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用英语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在此之前,纳博科夫是俄语作家“V·西林”,其特点是“所有俄国作家中最为西化的作家”。纳博科夫从小就掌握英语和法语,少年时代阅读过大量的英国小说,成年后他在剑桥大学读书—这一切似乎都在为纳博科夫的英语写作打基础。1938年,纳博科夫终于决定创作第一部英语小说,即《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冬季完稿于巴黎,该书在他移居美国后的1941年12月于纽约出版。
这本书的“出生”颇有传奇色彩:据说,当时纳博科夫住在
巴黎一个狭小的房间,为了不打扰妻子以及刚出生的儿子,他用浴室做书房,在坐浴盆上完成了这本书。
人物介绍
V
V先生为了能真实再现哥哥的生活,他在塞的旧室里整理遗物和信件,参观三一学院和赛的学者好友谈论他糟糕的球技,拜访塞的文学代理叹有黑面具的古德曼,偶遇塞女友克莱尔好友普拉特小姐,去往克莱尔的家中和神秘女叹的住所,去塞养病的地方布劳贝格及他下榻的小旅馆,还有塞最后死去的巴黎医院、V去过的地方和塞出现的地方大致一致,即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一致,而作者安排这种一致也正是为了帮助V来说明真实的塞·奈特。
塞巴斯蒂安·奈特
塞巴斯蒂安·奈特是一位在俄国出生而使用英语创作作家。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开父亲,父亲再娶,却在一场为了母亲尊严的决斗中丧生。奈特生前写过几本不错的书,因心脏病而英年早逝。
古德曼
古德曼是塞巴斯蒂安生前的秘书。塞巴斯蒂安去世后,古德曼为他写了一部名为《塞巴斯蒂安·奈特的悲剧》的传记“古德曼是凭着文学捐客的商业嗅觉写作作家传记的”。为了增加书的销量,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和低俗趣味,他在传记中将传主形象“庸俗”化处理。他的传记激怒了传主的异母弟弟V。V为了给塞巴斯蒂安正名,他在自己的传记中引用古德曼的传记文本进行逐条批驳,揭示了古德曼的“庸人”本质。在证明“古德曼是一个庸人”这个命题成立的过程中,两个传记文本缺一不可,它们虽表面上矛盾对立,实则相互依存。从两个文本中所提取出来的语义元素,如立传动机、调查与采集传主信息的方法及处理与加工传主信息的标准等等,构成两个文本之间的对话,最终揭露古德曼的真面目。
尼娜
在《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中,纳博科夫有意将尼娜打造成一个外表如婴粟花般迷人、内在却蠕动着庸俗蛆虫的“女性庸人”形象。她以美貌为饵,在情场中肆意捕猎男人。她是塞巴斯蒂安的“致命女人”,她诱使他爱情出轨,离开了他的“缪斯”,克莱尔。她耍弄了他的感情,变相加速了他的英年早逝。在纳博科夫眼中,尼娜与古德曼一样,都是自命不凡的势利小人。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真实生活》是一部小说,但套用了文学传记的外观。小说借着叙述者V与假想的传记家古德曼先生的论争,对传记家的动机、传记理念、传记的真实性、传记写作方法和价值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与此同时,小说还把叙述者V传记写作过程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与古德曼形成对照。因此,实质上,这部小说更像是探讨如何写作传记的传记,即“元传记”,是纳博科夫文学传记观念的演绎,是对现代传记写作可能性的探索。
就写作动机来看,V在自己的哥哥、著名作家塞巴斯蒂安·奈特去世不久就迫不及待地为他作传有其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留住人间真情。虽然他们是同父异母兄弟,从小到大彼此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但是随着哥哥的去世,V突然感觉到了失去亲人的痛楚,于是有了写传记的念头。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对已发表的奈特传记深感不满。在收集材料过程中,他发现,曾经短期担任过奈特秘书的古德曼先生已经完成并出版了一部奈特传记。可令他非常恼火的是,在那部名为《塞巴斯蒂安·奈特的悲剧》的传记中,作者对传主的生平和艺术创作做了简单、草率且主观的论断。V决心重新写作一部传记以正视听,并命名为《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一切传记都是貌似的真实,但又有自身的魅力。在小说《真实生活》中,纳博科夫通过V撰写传记的过程实践了他对传统文学传记的批判,确立了自己传记观的合理性。他超越了传记文学关于真实与虚构的困局,走向了20世纪的现代主义传记观。
艺术特色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一部典型的元小说,小说中共有两个叙事层次,一是叙事者对往事的追忆,二是叙事者V寻找线索、写作传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亦构成传记的主体部分。古典小说通常遵循亚里士多德“情节是对故事的安排”之模式,而在元小说中,“情节建构本身就是文学的目的”。就这个层面而言,元叙事中的文本与其说是对真相的探寻,不如说是对真相的消解。叙事者V身份可疑,他的话语自然有待商榷,而小说中陆续出现的证人也极有可能是叙事者的杜撰。纳博科夫的叙事话语只与他的其他文本发生关联,而不指向任何外部现实。
作品评价
这本书用它独一无二的方式诠释了真实身份与文学传记这一双重主题,是一篇充分展现人类思想活动与写作技巧的伟大之作。
——美国评论家艾里斯·巴里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与作者
纳博科夫自己最相关的一本小说,他讲述了一个作家是如何被人误读的。
——学者止庵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俄裔美国作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