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日·哈罗彻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法国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
塞尔日·哈罗彻(Serge Haroche),1944年9月11日出生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法国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
人物经历
1944年9月11日,塞尔日·哈罗彻出生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1963年—1967年,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1967年,被授予巴黎大学第三阶段博士学位(Doctorat de Troisième Cycle)和物理学学士学位。
1967年—1971年,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助理。
1971年,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国家博士学位(Thèse d'État),博士导师:Claude Cohen-Tannoudji。
1971年—1973年,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1972年—1973年,作为博士后访问斯坦福大学。
1973年—1975年,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1973年—1984年,担任巴黎综合理工学院讲师。
1975年—2001年,担任巴黎第六大学教授。
1979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1981年,担任哈佛大学访问教授。
1982年—2001年,担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
1991年—2001年,成为法国大学研究所成员。
199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2000年,担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
2001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量子物理学讲席教授。
2009年,当选为巴西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2年9月—2015年9月,担任法兰西学院院长。
201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5年9月,从法兰西学院退休转为名誉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塞尔日·哈罗彻的主要研究活动集中在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领域。他在“腔量子电动力学”(Cavity QED)方面做出了重要工作,哈罗彻利用高反射金属壁隔离的原子—光子系统实验模型测试了量子物理的基本方面,如态叠加、纠缠、互补性和去相干。
哈罗彻在腔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1983年,在腔体中观察到单个原子的自发辐射增强; 1996年,直接监测到中观叠加态(即薛定谔猫态)的去相干;1999年,实现了单光子的量子非破坏性测量。通过在高品质腔体中操纵原子和光子,他还展示了量子信息处理的许多步骤,如:1997年,生成了原子-原子和原子-光子纠缠;1997年,实现了光子记忆;1999年,操作涉及光子和原子作为“量子比特”的“量子逻辑门”。
2006年,哈罗彻和他的团队开发出一个超高Q腔体,能够将光子在镜子之间储存超过十分之一秒。通过在该腔体中捕捉光量子,哈罗彻团队能够重复且非破坏性地检测同一场,将其投射到具有确定光子数的态(即福克态)中,并观察到由于单个光子在腔体中的丧失或增益而导致的量子跳跃。
哈罗彻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微波腔QED(量子电动力学)实验中开发的许多理念在其他背景下得到了应用,构建了在光电子学和光通信科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新设备。操纵嵌入固态微腔中的量子点的发射特性已成为构建固态光源和生成各种非经典光的广泛利用的方法。
人才培养
塞尔日·哈罗彻的博士后Igor Dotsenko,2007年从波恩大学博士毕业后加入塞尔日·哈罗彻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成为法兰西学院副教授。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塞尔日·哈罗彻是法国物理学会、欧洲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的成员。他于1984年至1993年担任耶鲁大学兼职教授。
人物评价
他(塞尔日·哈罗彻)对腔量子电动力学做出了重要贡献(He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Cavity Quantum Electrodynamics)。(诺贝尔奖委员会评)
(塞尔日·哈罗彻)对量子光学中的量子电动力学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在实验量子力学领域享有盛名,被业内誉为“腔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奠基人。(复旦大学评)
参考资料
Serge Haroche.法兰西学院.
Igor Dotsenko |.Cavity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8 18:5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