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宴四事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
《塞宴四事图》是郎世宁所做,记载乾隆皇帝在木兰秋狝后,于避暑山庄举行诈马(赛马)、什榜(音乐)、布库(相扑)、教跳(驯马)等四事的场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内容
《塞宴四事图》绢本设色,纵316厘米,横551厘米,是一幅宽幅巨帧,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幅乾隆时期重要的写实画卷。画上端有于敏中书乾隆御制诗四首并序,说明所绘四事是清高宗弘历在承德避暑山庄筵宴时举行的四项活动——诈马、相扑、什榜和教跳。画面四周青山环抱,古木苍松,乾隆帝在官员簇拥下坐于画面的正中,观看诈马、相扑等表演。画中主要人物的面部立体感较强,具有西画的某些特点,点景仍用中国传统的线勾填色法。全画笔法严谨,构图繁复,是一幅难得的写实画。画中描绘的四项活动,除什榜是描绘蒙古族的音乐演奏外,其他三项均是体育活动的场面。
创作背景
塞宴四事是清朝皇帝重要政治活动,在康乾之际,频繁举行。举办地点设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内。通过塞宴四事,招待参与木兰秋狝的蒙古各部上层,款待八旗将士,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木兰秋狝之后的一次野营宴饮狂欢活动。
据乾隆旨诗记载,《塞宴四事图》绘制的是乾隆二十五九月九日的情景。
作品赏析
塞宴四事中首先一项活动是“诈马”,也就是赛马。即由蒙古王公择良马,置于园外二十里处,束马鬃尾,撤去鞍辔,以蒙古儿童骑乘。一俟号令发出,则争先恐后、万马奔腾,场面壮观,取头三十六骑为胜有赏。除了娱乐目的,更有告诫众人不可忘本的深刻意义。作品《塞宴四事图》中没有描绘正在进行诈马的表演,但画面的中央上方却描绘了许多马匹和人物,这意味着诈马运动项目已经结束。在“塞宴四事”中“诈马”是第一个活动项目,而郎世宁在画中却把这一内容安排到画面的最远位置。也就是说“诈马”比赛结束后,选手们将一匹匹驯服的烈性野马集中赶到远处的山谷中,作为该作品的远景来处理。郎世宁在万树园观察和写生了马术表演,虽然在《塞宴四事图》的作品中没有把马术表演放到画面的主要位置,但我们完全可以看出郎世宁的绘画层次及主宾的安排,远景的物体依然深入细微地被刻画,甚至每个马匹或是每个人物的大小还不如指甲盖,但郎世宁仍以精确的表现手法和高度的造型能力,活生生地描绘出了人物、骏马的动态和神韵,使得作品生机勃勃,富于生命力。
诈马之后便是宴饮,其间有“什榜”伴宴。在本图中可见身着蓝色花袍的乐队跪坐与皇帝左侧,为皇帝对面整齐排列的舞者伴奏。展开《塞宴四事图》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皇帝正坐中央兴致勃勃地鉴赏着歌舞和武术的表演,画面右上部描绘的是手持各种乐器的十人演奏者,他们席地跪坐在乾隆皇帝的侧方,为画面右侧整齐排列的舞蹈表演者进行“什榜”伴奏。画面中的“什榜”乐队成员头戴宽沿红樱皮帽,身穿深蓝色浅花蒙古族长袍,所奏乐器有笳、拍板、火不思、筝、口弦、琵琶、阮、双清、二弦、四胡等。画中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了乐器的形状和种类。“什榜”以器乐演奏为主,时常还有歌唱者同时表演。表演的乐曲有《君马黄》、《善哉行》等。此画上方书写有乾隆御制诗句:“初奏《君马黄》,大海之水不可量。継作《善哉行》,‘无二无虞,式榖友朋’”。清宫宴会的演奏即是蒙古族“笳吹”和其他民族“番部合奏”的混合演奏。郎世宁所绘内容正属这种混合演奏。“什榜”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塞宴四事图》作品中占其主要的位置、即起到了丰富画面的效果,增添了场面的活泼的气氛、又突出和表现了“塞宴四事”的主要具体活动。
宴饮之间,“布库”是一项重要的现场节目。所谓布库就是相扑、摔跤。清朝皇帝十分重视布库,经常令八旗开展布库比赛,胜赏负罚,目的是训练士兵的力量和格斗能力,使之随时保持战斗力。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更是布库高手。此外还专门设有善扑营,训练摔跤能手,在宴会上表演助兴、同时也是向蒙古各部宣示武力的一种方式。本图正中位置,表现的正是这一活动。尽管郎世宁在他的作品中极力渲染它的仪式性,但仍难以掩盖其浓烈的竞技游戏色彩。作品当然不是表现紫禁城养心殿御前的摔跤、而是描绘了承德避暑山庄的活动。但同样创作的是宫廷民族式的摔跤场面。描绘的“布库”活动是在“什榜”伴奏下,及歌舞的气氛中,相扑四人两两相对在地毯上进行角力表演,这种活动是在山清水秀的郊野之地进行。郎世宁以准确的造形手法描绘了每个布库的人物动态和表情。在紧张和轻松活跃的气分中,乾隆皇帝以及周围的大臣、卫兵、各民族的贵宾为布库者喝彩加油。每个人物的面部或衣着的刻画都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工笔画线描法来表现,完全舍去了西洋绘画的明暗法,以古老的中国毛笔记录下乾隆皇帝的“塞宴四事”中的“布库”场面。
“教跳”就是驯马,由技艺高超者持套马工具冲入烈马群,将马套住并飞身骑上,直至将马驯服。作品《塞宴四事图》的画面中没有表现具体教跳的场面,但画面的右上部却描绘了许多骏马和牧人,他们正在准备着下一个节目,也就是教跳活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7 20:21
目录
概述
作品内容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