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泺
中国北宋与辽交界地区境内湖泊群
塘泺,中国北宋与辽交界地区的湖泊群,位于今河北平原中部白洋淀、文安洼一带为构造凹陷地带。
形成原因
先秦以来就存在不少湖泊。6世纪的《水经注》时代此区有明确记载的湖沼就有十余处。
北宋与辽在河北平原中部以白沟河(上游为拒马河,下游至今高碑店市白沟镇折东经霸州市北、信安镇北,东流至天津市入海)为界,故白沟河又称界河。界河以北的永定河水系南流注入界河东去;界河以南为白洋淀–文安洼低洼湖泊带。
北宋初年,为了防御辽朝骑兵南下,人为地将滹沱河、胡卢河(今滏阳河前身)、永济渠等河水引入这一低洼地带,筑塘蓄水,形成一条西起今保定,东至于海的淀泊带,南北最宽处达一百三五十里,最狭处也有八到十里,深度三尺至一丈三尺不等,“深不可以舟行,浅不可以徒步”,史称“塘泺”。当时在塘泺地区内的湖泊星罗棋布,不胜枚举。在今保定附近的有西塘泊、沈苑泊;今保定与白洋淀之间有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羊淀、边吴淀、齐女淀、劳淀;今白洋淀与文安洼之间有小莲花淀、黑羊淀、百世淀、粮料淀、回淀;今文安洼与贾口洼之间有鹅巢淀、陈人淀、燕丹淀、大光淀、孟宗淀、水汶淀、得胜淀、下光淀、小兰淀、李子淀、大兰淀;在今运河以东至海岸有破船淀、灰淀、方淀等。
这条塘泊国防线修筑,始于太宗淳化四年(993)知雄州何承矩的建议,以后又陆续将沿边诸水引入塘泺,以增加淀泊的水量。
宝元元年(1038)因天旱水枯,又将北面界河的水也壅汇于塘泺。
熙宁中又引“徐、鲍、沙、唐等河,叫猴、鸡距、五眼等泉为之源,东合滹沱、漳、淇、易、白等水并大河,于是自保州西北沈远泺、东尽沧州泥沽海口,几八百里,悉为潴潦,阔者有及六十里者,至今倚为藩篱”(《梦溪笔谈·权智》)。
庆历八年(1048)后,黄河三次北决,流经平原中部夺御河入海,前后60余年,侵犯塘泺,“浊水所经,悉为平陆”。此外,导入塘泺的“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梦溪笔谈·杂志》)于是塘泺受大量泥沙的灌淤,逐渐浅涸。自徽宗以后,塘泺“淤淀乾涸,不复开浚,官司利于稻田,往往泄去积水,自是堤防坏矣”(《宋史·河渠志·塘泺》)。由于塘泺淤浅,海河流域涨水时,积水四溢,一片汪洋,人民深受其害。
明清以后演变为东、西二淀,以后因泥沙淤积和滩涂垦辟,逐渐演变为今白洋淀和文安洼地带。
地理位置
今河北平原中部白洋淀、文安洼一带为构造凹陷地带。
参考资料
塘泺.中国大百科全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1 20:26
目录
概述
形成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