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沥村
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塘沥行政村下辖村
塘沥村,位于凤岗镇中部,距镇政府2.7千米。该村坐落于丘陵地带,山岭连绵。村内有石马河流过。与洪屋围村、洋稠尾村、楼厦村、凤凰围村相邻。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因村庄坐西北向东南,前有一塘,环绕三沥(河沥、横沥、鸡公藤沥),故名塘沥村。
清初,属东莞县归城乡第六都;清中后期,属戎厅。民国时期,属第四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塘凤乡;1950年属东莞县;1983年,属凤岗区塘沥乡;1987年,属东莞市塘沥管理区;1999年,属凤岗镇塘沥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黄、张、何、杨、罗、魏、吕、许、郑等姓,以黄姓为主。黄姓先祖由兴宁县长安迁居东莞县白石坑村,清顺治年间迁居塘沥。何姓先祖从福建武平迁紫金县清溪蒜子园,后移居塘沥。杨姓先祖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兴宁长乐迁入。
2015年末,户籍人口519人,其中男性250人,女性269人;80岁以上21人,最年长者98岁(女)。外来暂住人口约4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34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280人,主要分布在苏里南、圭亚那、荷兰、加拿大、美国、英国、比利时、鲁姆、亚鲁巴、法国、德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东莞凤岗话。
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甘蔗、花生、薯类、豆类,也种植果蔗及蔬菜。1980年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传统农业逐渐衰退。2015年,村经营行业涉及塑胶、五金、制衣、玩具、电子等。村总资产3379.8万元,总收入613.8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
乡道凤深大道经过该村。1965年通电,1987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并通自来水,1995年通电话,21世纪初通互联网。
传统节庆食品有粽子。
村中有民办幼儿园2所,分别是英明幼儿园和萌迪幼儿园。有文化中心,内设电子图书阅览室,藏书500册。有篮球场2个。
该村有客家民居20座。还有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同德堂碉楼、六桂头碉楼、杨屋碉楼;还有关帝庙1座。
村内有黄氏宗祠。楹联“面向江夏不忘祖宗发迹慎进远;背依海南能启儿孙昌盛继开来”,存黄氏宗祠。
村里有《塘沥村村志》,由张月平于2005年编修。有《塘沥村村规民约》,于2015年参与制定。
村里有祭祖活动。昔时,村民何天生为祖坟代理,负责每年祭扫要买的公鸡等祭品,作为报酬,祖坟田租归何天生所有,祖坟近处的小河沥冠名“鸡公藤沥”。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塘沥圩有东和店、广益店、杨丁龙、杨正合、仁和堂等十几家商号,成为粗具规模的圩市。
村中有“秀才墩”的掌故。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村民杨喜春中秀才,为村民所敬仰,族长曾给予终生学谷奖,并将乌坑(土名)一小块高地冠名为“秀才墩”,其妻被众人尊称为秀才娘。
1912年,由八约乡绅商议筹款兴建塘沥高桥。
1937年,塘沥大路剧团成立,团长张绍谓。
1942年,村里一批青年参加抗日队伍。
1951年,凤岗成立塘沥医药协会。
该村代表性人物:
杨友才(1922—1943),1943年参加抗日游击队,同年,在博罗县罗浮山战斗中牺牲。
杨官璘(1925—2008),29岁时攻下华东第一名手董文渊象棋擂台,开始称雄全国棋坛。1956年,夺第一届全国象棋赛冠军。1982年,第四次夺得全国个人象棋赛冠军。
何忠贤(1929—),1948年参加革命,曾任广东省国营金星农场党委办公室主任,国营南光农场副场长,国营水丰农场中学校长。
魏运金(1936—),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深圳发展部主任。
黄官送(1946—),曾任凤岗派出所所长,1999年被省公安厅授予“全省人民满意警察”称号,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
参考资料
东莞地情资料数据库.东莞地情资料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6 07:49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