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枇杷 ,浙江省
杭州市临平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塘栖枇杷是国内外享有历史盛誉的地方特色产品,以色艳形美、肉质细嫩、汁多味鲜、风味卓绝而闻名天下。塘栖枇杷初冬开花,花极清香,每一花束由60—90朵小花组成,5月果熟。其按果肉颜色分为白色和红色两类约计19个品种,主栽品种5个:“软条白砂”、“大红袍”、“夹脚”、“杨墩”、“宝珠”,尤以“软条白砂”为最,属国宝级优质品种,堪称枇杷中的珍品。枇杷可入药,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健胃利尿等功效。
产地环境
杭州市余杭区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河湖池塘星罗棋布,土壤深厚肥沃,气候条件适宜,特别适合于枇杷的生长发育,孕育出了品质超群、风味特佳、古今闻名的塘栖枇杷。塘栖枇杷的地域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塘栖镇和仁和镇、崇贤镇,主要产区在塘栖的塘南、东塘、沾驾桥等乡。余杭区的塘栖、江苏吴县的洞庭山和福建莆田的宝坑,为中国三大枇杷产地,其中又以塘栖枇杷产量最多,品种也最好。
2021年4月,原余杭区的塘栖镇划归临平区。塘栖枇杷产地以临平塘栖为核心,覆盖东湖、崇贤等街道的部分地区。
历史渊源
余杭栽培枇杷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隋代就开始种植枇杷,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塘栖枇杷始种于隋,繁盛于唐,极盛于明末清初,自唐代起被列为贡品,并且有一定的栽培、贮运技术,视枇杷为“珍果之物”。《唐书·地理志》中有“余杭郡岁贡枇杷”的记载。塘栖枇杷在塘栖镇形成了独特的枇杷经济、枇杷文化和枇杷生态。
宋代,
苏东坡在杭州任刺史,有“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微黄尚带酸”,张嘉甫问曰:“卢橘是何物也”,答曰:“枇杷是矣”。
明代,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记载:“塘栖枇杷胜于他乡,白为上,黄次之。”《
杭县志稿》中更有详尽记述:“塘栖为杭州之首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凡镇周围三十里内皆为枇杷产地。有塘栖专产而他处不及者记之,以见生植之美”。塘栖田少,遍地桑果,春夏之间,一片绿云,几无隙地。剪声梯形,无村不然。出丝盖多,甲于一邑。为生植大宗果品以枇杷为著也。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孙治所纂《
灵隐寺志》内有“枇杷出塘栖”的记载。清光绪《塘栖志》中记载:“四五月时,金弹累累,各村皆是,筠筐千百,远返苏沪,岭南荔枝无以过之。”清康熙《栖里景物略》已提及。
民国22年(1933年)《中国实业志》载:“浙江枇杷,以杭县之塘栖为最有名,产量也最丰……不但形体巨大,汁水亦多,为他乡所不及。”
“塘栖枇杷栽种于镇周,东至泉漳、五杭,南及界河、姚家湾、东家桥,西至毛墩坝、武林头、南杨墩,北为德清县之北杨墩,周围30余里”(《塘栖镇志》,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105页)
生产情况
2014年,塘栖枇杷产量增产了2—3成,有5000多吨。
2016年,塘栖枇杷减产8成,15000亩的种植面积产量从2015年的5000吨降到1000吨左右。
2017年,塘栖枇杷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超过5000吨。
2018年,因受冬季寒潮和降雪影响,塘栖枇杷产量较2017年减少了1/3,产量为4000吨。
2023年,塘栖枇杷总产量预估在2200吨左右,较往年减产约50%。
产品荣誉
2001年,塘栖枇杷获浙江省国际农业博览会银奖。塘栖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枇杷之乡”。
2004年05月1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塘栖枇杷”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11年5月,塘栖镇荣获“中国枇杷之乡”称号。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塘栖枇杷原产地域范围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关于要求对塘栖枇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申请》(余政发[2003]26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塘栖枇杷的生产加工应具备以下主要质量技术要求条件:
采用白砂(软条白砂)、红砂(平头大红袍、夹脚、大叶杨墩、宝珠)两类等5个品种为规定栽植品种;软条白砂种枇杷的可溶性固性物含量达到15%。平头大红袍种枇杷的胡萝卜素含量大于等于3000微克/100克。夹脚种枇杷的氨基酸含量大于2.6%。大叶杨墩种枇杷汁多,风味甘酸适口。宝珠种枇杷味甘酸少,耐贮存。
植苗及成年树均多施用有机肥;通过在规定时期内疏花,以“大果一二、小果三四”的疏果方法以及套袋技术的运用,达到品佳质优的效果。
专用标志使用
在塘栖枇杷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需要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的,应向设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原产地域产品申报机构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批准后,方可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参考资料
塘栖枇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