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头村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下辖村
塘头村,位于沙河街道西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3千米。相邻自然村有上白石村、下白石村、白石洲村。始建于1959年,村民全部来自石岩塘头村。沿用原村名而取名塘头村。1959年,国营沙河农场创立时,石岩塘头有部分村民从石岩铁岗水库迁移至此落脚,后来因修建铁岗水库,淹没了不少村民世代居住的祖屋,而沙河农场的初建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经政府部门安排,从1959年到1960年,在村长池强的带领下,共有86户人家,200多名村民(含116个青壮劳动力)陆续迁往沙河农场。
建制沿革
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原地重建。
1959年,属宝安县南头公社,同年创办国营沙河农场;1966年,属光明华侨畜牧场沙河分场;
1979年,属深圳市管辖;1981年,属广东省沙河华侨农场;1983年,属深圳市南头区沙河街道;1990年,属南山区沙河街道;1995年,属沙河街道星河街社区。
自然资源
村西有大沙河流过。
民系方言
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主要有池姓、陈姓。第一大姓为池姓,明朝从福建汀州上杭迁移至今广东梅州;清康熙年间迁移至今深圳石岩塘头村;1959年从石岩塘头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陈姓,1959年从石岩塘头迁移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648人,其中男性317人,女性331人;80岁以上15人,最年长者91岁(1男1女);实际在村人口500人;海外留学1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252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11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6人,分布在美国。
历史文化
村中存有《塘头村池姓族谱》,由池天祥于1986年纂修。
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现存90座。代表性民居有塘头客家排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90座民居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砖木结构,盖瓦,基础为毛石泥沙砌体。现保存基本完好。
重阳节,池姓每户派代表集中前往东莞清溪及石岩祖墓处祭祖,再到石岩塘头池氏宗柯拜祭。祭祖后,在村里设大盆菜宴,池姓宗亲共食大盆菜。
1959一1960年,大沙河决堤,处于大沙河下游的新塘村受灾严重,水深及腰,农田、房屋受损。
1982年秋,台风袭击导致100多米海堤决堤,村中水深及腰,农田、房屋受损严重。
1992年,深圳特区内实行农村城市化,沙河五村(包括塘头村)未能落实城市化政策(据深南府[2008]88号文件)。
经济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兼种花生、甘蔗、番薯、荔枝、土豆等。2006年,沙河五村组建白石洲集体股份公司。2009年,沙河集团将8.16万平方米的沙河工业区土地、物业及44万平方米的新旧村用地,通过南山区政府转交给白石洲股份公司,沙河五村每年可获得稳定租金收入约2000万元。现村民以房屋出租为主,部分村民在集体股份公司、居委会及深圳就业,也有村民经商。由于历史原因,集体经济较弱。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工资性收入、商业经营等。
交通运输
深南大道、沙河东路、天河路经过该村。
社会事业
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通电,80年代初通自来水,90年代后期通互联网。村内有沙河小学,6个年级,35个班,2015年末在校学生1572人,教职工97人;沙河实验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338人,教职工48人。有室内乒乓球台、老年活动中心和藏书1300册的图书馆。
地方特产
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糖丸、米饼、年糕、油角(春节)、茶果(清明节)等。
著名人物
池天财(1924一1945),1944年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次年在东莞县霄边作战时牺牲。
池运财(1924一1945),1944年参加东江纵队,次年6月22日在松岗红桥头作战时牺牲。
池正发(1925一1945),1945年参加东江纵队,同年在东莞县霄边作战时牺牲。
池同福(1926一1945),1944年参加东江纵队,1945年6月22日在松岗红桥头作战时牺牲。
地方事件
1989年,塘头村被南头区民政局认定为抗日根据地,划定为老区村庄。2014年,塘头村被列入城市更新规划“沙河五村城市更新单元”。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0 00:23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自然资源
民系方言
人口民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