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公庙
江西省南昌县令公庙
令公庙位于江西省南昌县塘南镇林柘街,坐落于抚河的北岸,始建于南宋末年,是为了纪念唐代名将张巡而建。
概况
江西省南昌县塘南镇柘林街的令公庙座落于抚河的北岸,依堤傍水,气势雄伟。据庙内碑刻记载,该庙始建于南宋末年,是为了纪念唐代名将张巡而建。张巡(公元709-757年),河南南阳人,唐开元进士,天宝年间安史之乱时,他与许远守椎阳,抗击异族侵略,多次打败敌人的进攻,后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英勇捐躯,被称为“张令公”,建庙时中原大地正遭受着异族的入侵,为了纪念先贤,激励当代,教育后人,先辈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建立了此庙。初建时期的令公庙规模宏大,观、阁、寺、庙皆有。随着岁的推移,令公庙同我们中华民族一道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庙名亦曾改名为“兴隆庵”。民乙亥修缮时,恢复了令公庙原名。
戏台
座落于令公庙内,建于南宋末年,戏台台基由砖石砌成,高1.75米:台面由木板铺成,宽6.50米,深6.80米。两旁设有副台为乐队座位,每个宽1.85米,后台深2.90米,长20米,台中有藻井,台顶土瓦铺盖,四角屋脊上保留了少数石雕动物。戏台后墙有历代戏班题壁,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1955年由朱连芳率领的南昌市采茶剧团,进庙登台献艺,剧目有《哪咤闹海》、《磨难记》、《秦香莲》、《七姐下凡》、《赶子图》、《买水记》和《打金枝》等。1956年由邓筱兰率领省采茶剧团演出,剧目有《南瓜记》、《菜刀记》、《玉带记》、《白扇记》、《白蛇传》等。令公庙戏台是南昌县唯一幸存的古建筑。
大屠杀
1942年农历7月17日深夜,日军分别从尤口范家(现属高新技术开发区昌东镇)、荷埠周家(现属高新技术开发区麻丘镇)两个据点出动100多人,在汉奸走狗的带引下,手持刀枪,带着恶狗奔向30多里外的塘南地区进行残酷的“三光”大扫荡。
18日,残害了张家山等三处的农民后,立即又窜到柘林街码头口、令公庙、西塘沟等地,对300多农民枪挑、刀劈、机枪扫射。顿时柘林街上尸体遍地,抚河被鲜血染红。 柘林街令公庙是日冠集中屠杀村民的地点之一。连同住在庙里的从罗家,武溪等地避难的22户难民共120多人,惨遭灭绝人性的集体屠杀。手无寸铁的人们虽然作了拼搏反抗,但除了二名幸存者外全被杀害。
据当时在令公庙的幸存者魏金山回忆:令公庙是柘林街的一座较大的建筑物,庙内住着武溪等地逃难来的22户难民共130多人。7月18日拂晓时分,日军包围了令公庙,有5个鬼子手持上刺刀的长枪窜入令公庙,把机枪架在戏台上,把所有庙内的人叫起来,集中到一起,一排一排站着,逐个搜身。早上7时许,大屠杀开始,日军对准卖豆腐的壮年人当胸一刀。被杀后,在地上挣扎,鬼子怕周围群众反抗,立即将60多个男的分6个人一批,先杀年轻的后杀年老的,尔后又将妇女两个人一组,头发连结在一起,反捆着双手,推出庙门外抚河边用刀刺。此时的魏金山只有七岁,正鬼子对他母子动刀时,庙内的大钟突然撞响,鬼子冲进庙堂,母亲带着他立即躲在戏台底下的烂草堆里,才幸免一难。他亲眼看到父亲和妹妹等131名无辜村民被杀害,有的年轻妇女还被先奸后再杀。更可恶的是鬼子连正在吃奶的妹妹也不放过。
一时间柘林街乌云遮天,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萧杀寂静,连狗叫声都听不到。鬼子兵从令公庙撤出后,又疯狂血洗柘林街,先后在祖师坛、观音阁等地集体屠杀无辜群众,他们逢人就杀,见房屋就烧,看到财物就抢,柘林街上四处浓烟烈火,尸横遍地。这一天,日本鬼子在柘林街杀害群众860多人,烧毁房屋723栋,遇难者的鲜血染红了抚河水。
1987年,在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关怀支持下,镇政府筹资了11.5万元,全面整修令公庙,较为完好地保留了令公庙的原貌。1987年12月28日,省人民政府把“令公庙日军大屠杀遗址”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令公庙,日军大屠杀的见证,全镇文化活动的中心,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7 09:41
目录
概述
概况
戏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