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服饰
服饰种类
塔吉克族服饰是指具有中国塔吉克族鲜明民族特点的服饰。中国塔吉克族从御寒的生存目的出发,形成合体、封闭式、窄衣型的早期服饰。其服饰与游牧生活相适应,衣料以毛皮、皮革、毛毡、自织土布和丝绸为主。
起源发展
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塔吉克族聚居的塔什库尔干地区已经有了人类活动。考古发现,塔什库尔干县下坂迪村下坂地墓地的出土文物,有皮革制品、毛毡片及纺织品。这些都与西伯利亚及中亚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
铁器时代,商业流通的增多、商品的丰裕、买卖的便捷客观上形成了以装饰为风尚的服饰习俗。在香宝宝墓中发掘出中国塔吉克族祖先——塞人的服饰,铜器的有手镯、耳环、指环、羊角形饰,铁器的有手镯、指环等,还有用薄金片做成的梨形饰物。有的器饰以凸弦纹和指甲纹为主要装饰,呈现特有的时代风格。
先秦时期,中国塔吉克族先民已有成熟的农牧生活,他们主要以各种兽皮、各色毛布作为服装材料,制作的服装、鞋帽款式独特,特别是裤子与长筒靴的组合,具有明显的中亚地域特色。游牧文明是良驹与羊毛带来的,羊毛织物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塔吉克族主要服装材料。不同于华夏民族的宽衣形态,中国塔吉克族先民的服饰属于窄衣文化,服装有基本裁剪,出现裁片和缝缀工艺,追求较合体的结构。囿于技术限制,服饰多素面,较少纹饰。
汉唐时期,塔什库尔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多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和融合。这一时期的塔吉克族服饰既保留了本地区的部分特色(源自古代两河流域的繁密装饰),又增添了西北民族的胡装(紧袖短衣的胡风样式),同时吸纳了中原地区的服饰特点(锦绣丝绸),还出现了印度的传统用料(粗棉土布),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织绣图纹由简洁单一发展为繁缛复杂。纹样自然奔放的风格少了,精致细腻的痕迹重了。
宋元时期,中国塔吉克族服饰受到异族先后统治的影响,出现多样风格共存的现象,以回鹘与蒙古服饰的影响最为突出。9世纪中期,回鹘向西移动,出现在塔里木盆地的边缘。西域地区接触到回鹘人的服饰,常见的有圆领束腰长袍、色彩鲜艳的大红锦缎以及悬挂生活用具的宽革带,被当地人所接受。13世纪蒙古人征服到此,塔吉克族服饰在蒙古民族服制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些新的样式,这在1977年新疆鄯善县鲁克沁出土的元代“灰地嵌银线狩猎纹缂丝”上有所体现。缂丝上刺绣人物的服饰是元代典型服装样式“辫线袄子”。
到了元代,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古国大多已不存在,丝路驿站成为遗迹。塔吉克人全都恢复到原来的游牧生活中,服饰崇尚简单、朴素,适用于马上生活习惯。
现代中国塔吉克服饰形成于明清时期。16—19世纪,亚欧大陆包含中国西部在内出现的极寒天气,致使高海拔的帕米尔地区陷入生态脆弱的恶劣环境,塔吉克人成了这里唯一的居民,酷寒之下,社会经济发展相当缓慢。由于牧民贫困,缺乏铁器,用野羊角犁地,缺少牲畜,没有羊毛织布,生产水平长期停滞在比较粗放的低下状态。清初,色勒库尔回庄与喀什、叶尔羌等地有些贸易交换,但生活艰苦的塔吉克人买不起布料,所以只能穿皮毛制的袷袢。羊皮、鹿皮、狼皮都取材于塔吉克人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缝制结实,穿时毛朝里、皮朝外,既能御寒还耐磨,非常适合高山放牧时穿用。极少富裕的家庭才有质地上乘的刺绣花纹袷袢,一般在盛大节庆活动中接待客人、走亲访友时穿着。与外界没有来往的塔吉克人,服饰也就此固定下来,成为一门民俗。
进入20世纪以后,塔吉克人的服饰出现了四季差别。塔吉克妇女凭借自身的智慧和能力,缝制出各式各样的棉衣、皮衣和夹衣。最具特色的是妇女的棉帽和男人的皮帽,帽子几乎不离身。在衣服容易折破的地方,如帽檐、衣领、袖口、衣襟、下摆位置镶以色布或细毛皮,周边进行绣花和贴花,制作技艺也比以往更加精湛。
新中国建国前后,塔吉克人的生活与着装变化不大,服饰也反映出一个家庭的经济水平。富裕家庭穿绸缎较多,头巾也用丝绸制作;大多数家庭依然使用古老的毡褐,妇女的裙子和背心也只用土布制作,有些牧民结婚时需要穿绸缎服装,也是向富户借来使用而已。
20世纪50年代,喀什到塔县终于有了公路,塔吉克人开始与外面有了交流。但囿于生产力发展较低,物资贫乏,服饰仍以传统为主。农村公社化期间,塔吉克妇女早出晚归参加集体劳动,没有时间做刺绣和衣服,更没有条件制作民族装,塔吉克的习俗与节日也全部停滞,所以这段时间民族服饰在人们的生活中一度消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后,塔吉克民族服饰因时而变,土布逐渐被淘汰,换之以各色花布、绸缎、尼绒。
制作工艺
种类
塔吉克服饰有四季差别:冬季的服装是毛皮制的,春秋季用自织土布、皮革制作夹衣,夏季用外来的丝绸较多。
图马克帽:为黑绒圆高筒帽,帽上绣有几道间隔匀称的细花边,帽里用优质黑羊羔皮缝制,帽的下沿卷起,露出一侧皮毛。图马克帽的黑绒面上带有红色、蓝色的丝绒边或绸子边,青年人与老年人帽子上的边有所区别。青少年的图马克帽面子为白绸制作。图马克帽适合高原山区的气候,天暖时可以折起下边戴,天气寒冷时可以放下卷边一直往下截,护住脖子。
库勒塔帽:为绣花圆顶带耳闱的花帽,很厚实,适合高寒山区使用。库勒塔帽额部用白布做底,其上是妇女们各自喜爱的刺绣图案,年轻妇女的帽子连周围也是在白布底上缀以刺绣,上部(即顶部)也是刺绣。库勒塔帽后部梢长,可以呵护颈部。
乔洛克:即高腰靴子。这种皮靴的靴筒是用野山羊皮做成的,靴子尖翘起一个尖,像一只舢板的头;靴底采用牦牛皮,轻便耐用;靴筒一般为鲜红色,穿着时塔吉克族人还会配上红白相间的粗毛线袜子。
斯力斯拉:指的是妇女盛装时在库勒塔帽檐上加缀的一排小银链,是塔吉克族妇女十分喜爱的饰物。
阿勒卡:是一种圆形的银饰,塔吉克族已婚妇女装饰物,佩戴于胸前。
摆勒旦木齐:即后围裙,一方面可以保护裙子,另一方面又十分美观。
技艺
塔吉克族服饰的制作工艺中多使用编织工艺和刺绣工艺。塔吉克族女子织出的鞍垫、马衣、毛袜、手套、腰带等物大多饰有图案,其中她们最为擅长的是织彩色花纹的毛绒袜。鞍垫则织有美丽的花纹,腰带和鞭带都用五色线织成,并附有花穗。塔吉克族女子还擅长编制丝穗,形式与汉族的相似,青年女子在结婚或节日时加于辫梢。
塔吉克族服饰常用的刺绣技法有平绣(平针绣)、辫针绣、结绣、盘金银绣、十字绣、串珠片绣、综合绣、补花绣(贴布绣)、拼花绣等。刺绣工艺使用的部位有塔吉克族女子服饰中库勒塔帽的顶部和四周、耳围、前沿的帽边、长绣花巾、连衣裙(胸口、袖边、裙下垂边缘)、三角形花腰带、后围裙、荷包;塔吉克族男子服饰中图马克帽上的花边、帽子的面与边的连接处用各色丝线加工的刺绣、用白布缝制的谢伊达小圆帽、套头衬衣(领口、袖口、胸前)、坎肩、彩色花腰带、男式皮长大衣背面、长裤(侧缝、裤脚边)、坎肩(胸围对补襟、肩边)、袷袢(边沿、底摆、袖口镶边刺绣,后部,领口,袖口);还有塔吉克族儿童的衬衣(领口、袖口和胸前也都绣有十字花纹)。塔吉克族的生活用品中也大量使用刺绣工艺来进行装饰美化,如枕头、炕帏、墙帏、被面、花毡、鞍垫、花毛绳、和盛装食品和衣物的布袋等。
文化特征
塔吉克族女子服饰在婚前婚后没有明显的区别,婚前稍简单,婚后则较为复杂。平时穿连衣裙,裙内还要穿长裤,夏季在裙外加一背心,冬季外罩棉质袷袢(对襟长大衣,无扣,腰间系腰带)。老年妇女一般穿蓝、绿花色的连衣裙,年轻女子穿大红、桔黄或鹅黄色的连衣裙。塔吉克族女子喜欢戴耳环,披长头巾,穿色彩明丽的连衣裙。未婚女子和已婚女子在发饰和佩戴的服装饰品方面有明显区别:未婚女子不留鬓发,梳四条发辫,但发辫上不佩戴白色纽扣、银元等饰物,常用小铜链将辫梢连接在一起,外出时常系三角形绣花腰带,臀后带绣花后围裙。青年妇女在结婚或节日时会编制丝穗加于辫梢。已婚女子则需要佩戴胸饰(即圆形大银饰)、项链、耳环和发饰。老年妇女留一条长辫,不佩戴饰物。中年妇女留鬓发,长至与耳下垂相齐,也梳一条发辫。新婚妇女梳四条发辫,辫子上各佩戴一排大的白色纽扣或银元等做装饰,这是塔吉克族姑娘已婚的标志。
塔吉克族男子的服饰相对更为简单,夏季塔吉克族男子戴用白布缝制刺绣的“谢伊达”小圆帽,穿套头绣花衬衣(在领口、袖口、胸前都绣有十字花图案),外套黑色或深色袷袢或绣花坎肩,冬季戴黑绒高圆帽,穿皮大衣,无面光板(皮大衣多为家庭手工产品,不带布面)。盛装时,塔吉克族男子腰间还要系一条心爱的姑娘或心灵手巧的妻子亲手为他们绣制的彩色花腰带。
历史价值
塔吉克族服饰习俗与他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也就是服饰与人的生活相宜。塔吉克族的各种服饰,都是适应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而形成的。
从宗教习俗角度看,塔吉克族服饰背后有强大的多元文化传统在支撑着,它是非常典型的特色文化。从人类学和美学观念角度看,塔吉克族服饰保留了传统独特的高原民族特色,以其独特的形式构成和色彩著称,服装的审美情趣和式样搭配与其他民族相比也完全不同。
文物保护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塔吉克族服饰项目保护单位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非遗传承
2011年5月23日,塔吉克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48
目录
概述
起源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