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流传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民俗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引水节和播种节是塔吉克族传统节日,公元644年,唐玄奘从印度求法取经回国时曾路过今塔什库尔干。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玄奘写道,这里“庄稼长得少,其中豆类和麦类最多”。这说明塔吉克族先民在当地从事农业的历史至少已有1300多年。地的自然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帕米尔高原,气候寒冷,常年低温,很少降雨,一年宜耕种的无霜期仅有80多天。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加上塔吉克族人口少,居住分散,兼务牧业和农业致使劳动力紧张,在开春时要疏通渠道、破冰引水、耕田播种,需动员和组织全村男女老少起出动,靠众人的团结互助疏通渠道,把水引来。
主要活动
每年开春播种时节,男女老少集体行动起来,砸开冰块,引水入渠,灌溉耕地。破冰引水之前,全村的人都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一是各种砸冰的工具;二是先要到主要河道的冰面上撒些黑土,以利于冰层表面吸热,加快冰层的融化;三是要烤制三块节日用的大馕,一个留在家里,两个带到引水工地食用。
当清澈的雪水从水渠里滚滚流来时,人们欢呼起来。欢呼声中,妇女们早已在地上铺好单子,放好直径足有50厘米的节日大馕,用小刀切成小块,放在盘子里。还摆上一种叫“代力亚”的饭,是用大麦或青稞碾碎成粒状,加入适量的干奶酪,水煮成粥。这时,大家欢聚一起,吃馕喝粥,相互祝贺节日。同时,小伙子吹响了鹰笛,妇女们敲响了手鼓男人们跳起了鹰舞,大家唱起了欢快的歌,这是破冰引水成功的庆典。这时,从山上骑马回来的小伙子,放下手中工具,开始了赛马、刁羊等活动。年年春种,年年引水,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塔吉克族的特殊节庆“引水节”。“引水节”,塔吉克语称“孜瓦尔节”,“孜瓦尔”即“引水”之意。
“引水节”一过的第二天,春播开始,全村各家各户带一点麦子聚集到田野,公众推选一位全村尊敬的长辈来主持撒种。过去,这种人叫“米拉甫”,就是“水官”的意思,他负责组织村民到水渠上撒些土,加速冰雪融化,为破冰引水作准备。引水节中的引水、播种等一切活动,都由米拉甫”主持安排。现在村里的干部也积极参与配合,组织大家参加义务破冰修渠。播种仪式开始了,“米拉甫”口中念念有词,把种子一把把向田间的的人群撒去,撒完种子,有人把一头膘肥体壮的耕牛牵入田里,象征性地犁上几犁,撒几把麦种以示开播。然后给耕牛喂些形如犁铧、犁套之类的面食,表示对耕牛的慰劳。整个过程充满了祥和、热烈、喜庆的气氛。这就是“播种节”,塔吉克语称为“铁合木祖瓦斯节”,“铁合木祖瓦斯”,是播种”或是“开始播种”的意思。
播种节里还有一种有趣的礼俗,家里若有客人,妇女们早已端着盛满水的水桶、脸盆,或站在门口,或上到房顶。等待客人一走过来,水就向他们泼来。年轻人还相互追逐泼水,喊叫声、欢呼声、笑声汇成一片,场面热闹。塔吉克人的泼水有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之意。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引水节和播种节的形成和发展以塔吉克族人民互助淳朴的情感把大家连在一起,“助人为荣,损人为耻”的风尚对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
传承状况
随着现代化农作面积的不断扩大,在当地已逐渐失去了过引水节和播种节的一些基本条件,其内容和文化内涵也在不断简化或弱化。
传承人物
艾德买提·焦孜克,男,塔吉克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项目名称: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序号:05-2980,申报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文化馆获得“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项目保护单位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1年3月16日,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彩旗招展,欢乐的人群聚集到提孜拉甫河边。伴着塔吉克“引水节”和“播种节”仪式的举行,一年一度的“肖贡巴哈节”庆祝活动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