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核
大脑深部一系列神经核团组成的功能整体
基底核(英语:Basal ganglia,或称为基底神经节)是大脑深部一系列神经核团组成的功能整体。
简介
基底核,又称基底神经节,是大脑半球髓质内一些核团的总称,由尾状核、壳、苍白球(合称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核组成。纹状体与丘脑底核黑质一起构成皮质下调节运动的回路。与大脑皮质和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势反射。
外形
基底核的外形尾状核呈弓状,膨大的前部为头位于背侧丘脑的前端,尾状核体贴靠背侧丘脑的背外侧缘,尾部细长,弯行向前伸入颞叶,末端接连杏仁核。壳和苍白球合称豆状核,豆状核在水平或额状切面上都呈楔形,宽隆的基部朝外,尖端朝内,它借外侧髓板分为内侧的苍白球和外侧的壳,苍白球又借内侧髓板分为内侧、外侧苍白球。尾状核与壳在进化上较新且具有相似的功能上联系,因此合称新纹状体,苍白球发生较早,称旧纹状体。屏状核是岛叶皮质与壳之间的薄层灰质它的内侧与壳相隔的白质称为外囊,外侧与岛叶皮质相隔的白质称最外囊,屏状核与大脑皮质有往返纤维联系。丘脑底核黑质红核等与纹状体在功能上有密切联系,都属于锥体外系统,或包括在基底核的概念之中。
信息传递通路
从大脑皮质的运动区传出的信息经大脑皮质、基底核、丘脑后再返回大脑皮质的运动区,从而保持肌肉紧张,控制不随意肌的运动,并与小脑一起保证运动的流畅。
结构
纹状体
基底核中最大的神经核,其中壳和尾状核两个部分被称为新纹状体。虽然从系统发育学来看,出现较早的苍白球(旧纹状体)也被算作纹状体的一部分,但是在没有说明的情况下,一般我们所说的纹状体特指新纹状体。纹状体的功能与运动机能以及快乐等意识的产生有关。
豆状核
豆状核是苍白球和壳的总称,位于丘脑外侧,以内囊(由新皮质和丘脑发出的轴突纤维束)与丘脑相隔,是圆锥状的灰质,能够无意识地控制和调节骨骼肌的运动与紧张。原本苍白球和壳是一体的,但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渐被内包分成了两个部分。
与尾状核一起构成纹状体,同时又和被包在内的苍白球一同构成豆状核。
苍白球
豆状核中颜色较亮的灰质部分可以分为内侧部(GPi)和外侧部(GPe)两部分。内侧部和外侧部都可以使GABA发挥作用,并与运动功能的实现有关。除此之外,还和决定意志等神经过程有关联。
尾状核
位于侧脑室周围,呈“刀”形。头端为膨大的核头,而核体与尾部较细,与学习和记忆等功能有关。
丘脑下核
能够在进行运动时对动作进行细微的调整。受苍白球外侧部抑制作用的同时,能够向苍白球外侧部、苍白球内侧部、黑质网状部传输兴奋刺激。
黑质
位于中脑,因黑色素含量较多故呈黑色,能够调节横纹肌的运动和紧张,大致可分为致密部与网状部两个部分。致密部可以向纹状体释放多巴胺,抑制兴奋;网状部则可以通过接受纹状体和苍白球内侧部的GABA刺激,以及来自丘脑下核的兴奋性谷氨酸刺激,对丘脑产生抑制作用。
纤维联系
基底核中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纹状体。尾状核与壳在种系发生上较晚,因此合称新纹状体。苍白球发生较早,是较古老的部分,称旧纹状体。进入新纹状体的纤维主要来自皮质的第V层细胞、丘脑中央中核(小部分起自板内核)、黑质致密部、脑干中缝核及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主要传出纤维止于苍白球和黑质网状部j其中纹状体黑质纤维租黑质纹状体纤维构成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起反馈性调节作用。苍白球的传人纤维主要来自尾核与壳、丘脑底核,主要的传出纤维分别止于丘脑、中脑被盖尾端的脚桥网状核、丘脑底核和黑质致密部:其中苍白球底丘脑纤维与底丘脑苍白球纤维构成苍白球-丘脑底核-苍白球往返环路,二者合称底丘脑束。屏状核的纤维联系在人不清楚,但动物实验表明,它与大脑皮质有往返纤维联系。人类脑杏仁核的纤维联系尚不十分清楚。
动脉供应
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发出的中央支穿过前穿质入基底核并供应基底核,脉络丛前动脉和脉络丛后动脉也发分支供应尾状核,而大脑后动脉则发出丘脑纹状体动脉分支供应豆状核。
功能
高等哺乳动物,纹状体的功能虽仍与运动密切相关,但此项功能已不再独立,而与运动皮质、底丘脑核、黑质乃至小脑等关系密切,退居为大脑新皮质控制下的次级运动中枢,成为锥体外系皮质下的一个重要结构,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起重要的作用,如肌张力的调节,随意运动的稳定和肌群运动的协调。杏仁体是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与情感、行为、内脏活动及自主神经功能等有关。
基底核损害的定位
基底核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丘脑底核等结构,为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底核区损害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
张力增高和运动减少综合征
病变主要累及苍白球和黑质,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当前臂伸展或屈曲时,呈间断性齿轮征。震颤较为缓慢但有节律性,多见于肢体的远端,手指如搓药丸或数钱样动作,多发生于肢体静止时;而当肢体做某些有意识的动作时,则震颤减轻或消失。
张力减低和运动增多综合征
病变主要侵犯新纹状体和丘脑底核,主要表现有:①舞蹈样运动,为无定形、突发、快速类似舞蹈样的不自主动作,病变主要发生在壳核,多见于风湿病或变性疾病。②扭转痉挛,患者走路时,颈部、躯干和肢体的近端发生螺旋形扭转运动,病变较广泛地侵犯锥体外系结构,见于脑炎后和肝豆状核变性等。③手足徐动样运动,为肢体远端特别是手指和足趾产生间歇而缓慢的伸屈或分开的蚯蚓样蠕动,肌张力减低。病变主要侵犯尾状核,见于先天性脑发育障碍和肝豆状核变性等。④偏身投掷样运动,表现为一侧肢体的大幅度和有力的活动,躯干和面部一般不发生类似投掷、踢打或舞蹈样的动作。病变主要累及丘脑底核,见于脑动脉硬化颅内肿瘤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2 16:43
目录
概述
简介
外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