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疫情
始发于非洲的病毒性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一种始发于非洲的病毒性传染病
描述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1953年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基孔肯雅”这个名称音译自坦桑尼亚的Swahili土语,意思是“屈肢痛”,形容病人因严重的关节疼痛而蜷缩着身体的特征体态。这种传染病主要分布于冬季气温18℃以上的非洲及东南亚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症状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2天~4天,也可长达7天至12天。其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痛、躯干部皮疹等,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结膜充血、腹痛或出血症状。初期症状容易与感冒、关节炎、登革热等病混淆,导致误诊,恢复期可长达几周至数月,甚至3年以上,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多为对症治疗。
传播途径
蚊虫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包括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带叉-泰氏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为家栖蚊种,是传播基孔肯雅病毒能力最强的蚊种;白纹伊蚊是引起近期印度洋岛屿基孔肯雅流行的主要媒介,该蚊种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
专家提示
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可防可控,一般症状轻,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痛、躯干部皮疹等,治疗以对症或支持疗法为主。如出现类似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防蚊灭蚊工作是预防和控制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措施,要全面清除积水等蚊虫孳生地,做好个人防止蚊虫叮咬措施。
各地疫情
2018年9月26日,苏丹卫生部官员称,截止目前,该国东部城市卡萨拉及周边地区共报告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患11595例,仅25日就新增病例446例。进入雨季后,卡萨拉州洪水灾情严重,环境恶劣,蚊虫滋生导致疫情大规模爆发。
当地时间2023年3月3日,巴拉圭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部通报称,今年以来,该国感染基孔肯雅热的确诊病例已增11650例,其中死亡病例33例,另有46例重症病例。约80%的病例集中在首都亚松森及其周边省份。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3 08:12
目录
概述
描述
症状
传播途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