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城址,位于河南省
信阳市北25千米处,为春秋早期所筑,是楚国北攻东进的军事要塞,曾为楚顷襄王的临时国都,秦汉魏晋时为城阳县、郡,前后历时1000多年。
历史沿革
城阳城址为春秋早期所筑,是楚国北攻东进的军事要塞,曾为楚顷襄王的临时国都,秦汉魏晋时为城阳县、郡,前后历时1000多年。
1958年春,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对城阳城进行调查。
1981年,河南省“四有”学习班信阳地区组在城阳城址进行实习,全面地对古城地貌、城墙、墓葬进行了勘查,基本掌握了城阳城址的概况。
2009年2月至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阳城址进行了初步调查,在西城墙缺口处进行了试掘,布设TG1。因资金原因,城壕部分仅清理1.4米深,未清至底部;城墙部分仅清至夯土,未向下发掘。
2011年4月~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阳城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基本搞清了城址范围与城内外遗存分布。同年11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北城墙、南三城墙进行发掘。在北城墙西段、南三城墙东段,分别布设2条探沟——TG2、TG3,以了解城墙的年代、结构与建筑方式。
2012年3月至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出口、西城墙北段、北二城墙、南一出口布设TG4、TG5、TG6、TG7等4条探沟,在南城文化层1处布6×10的探方1个、城外东南10×10的探方1个。发掘面积400平方米。
2013年3月至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城阳城内城外南部进行了考古勘探,搞清了该区域文化遗存的分布。同时,对南、北城发现的文化层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对城内3处文化层进行发掘。发掘面积600平方米,搞清了文化层的年代与性质,为城址布局、变迁等研究提供基础材料,为城址保护规划实施提供考古依据。同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对南北城的实测,实际测量面积90万平方米。
201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城阳城遗址西门口、K1、夯土基址2等处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190平方米。同年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完成宫殿区低空摄影测量。同年8月,将勘探资料整理完毕交与城阳城址保护区。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助完成城阳城址博物馆1号展厅陈列设计。
2015年4月至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了夯土基址1、南北城相交处、东出口等处,发掘面积388平方米。同年10月至2016年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了南北城相交处,发掘面积610平方米。主要搞清了南北城的建造顺序,即北城建造年代应晚于南城。
2011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实施“信阳地区先秦城址考古学调查”这一课题,对太子城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1957年3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西南岗墓葬区发掘了一号楚墓,出土文物903件。
1958年春,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一号墓东10米处发掘了二号墓,并对城阳城址进行了调查,对楚墓区所在的南北长5千米的土岗进行了勘探。
1984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西南岗墓葬区发掘了三号墓,随葬品已被盗空。
1991年春,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西南岗墓葬区发掘四号墓。墓早年被盗,只出土残破的木瑟等文物。
1999年11月,信阳市文物处在西南岗墓葬区抢救清理了五号墓,出土了青铜剑、戈等文物。
2000年12月,信阳市文物处在西南岗墓葬区抢救清理了六号战国墓,出土文物约200件。
2002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阳市文物管理局联合抢救发掘了西南岗墓葬区七号战国墓,出土文物约700件。
2005年3月,信阳市文物管理局在墓葬区发掘了九号墓,出土青铜编钟以及钟架、鼓座、木瑟等。
2011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八号墓进行了考古钻探,搞清了墓葬的平面分布与墓葬大体结构。
2014年3~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M10~M13进行了重点勘探。
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城阳城址八号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2016年3~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郭楼墓葬区被盗墓葬及其周围进行了考古勘探。同年5月,编制完成考古工作计划和发掘申请,并报国家文物局。同年6~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了M16、M17、M18。至10月底,M16、M17发掘完毕,M18尚未发掘完。
遗址特点
综述
城阳城址主要包括城阳城、太子城、墓葬区等三部分,总面积10平方千米。城阳城位于遗址东部偏北,为遗址的核心区;太子城位于遗址东北隅,扼守淮河要道;墓葬区位于城址西南岗地和东南高地,绵延3千米余。三个部分组成完整、内涵丰富的城阳城遗址区。遗址区海拔高度70~100米。
城阳城
城阳城现存部分平面近长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可分内城、外城两部分。内城分南、北两城,平面呈曲尺形。以城壕为界的内城总面积0.9平方千米左右,北城较南城大。
城阳城外城由南三城墙(外墎墙)、十字江与淮河故道圈定的区域组成,面积约4平方千米。南三城墙位于南城外东部、邱庄以东,残长1030米,墙垣自西向东渐薄,有的墙垣两侧发现有护坡,至墙垣东端则为淮河故道。
太子城
太子城平面呈长方形,西、北两面临十字江,东西宽150米,南北长270米,墙基宽20米,墙体保存较好,最高处高达9米。以外壕沟为界的城址总面积0.1平方千米左右。
墓葬区
墓葬区由两部分组成:西南岗墓葬区与郭楼墓葬区。
西南岗墓葬区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在城阳城址西南400米的高岗上。这一带分布有几十座大型楚国贵族墓葬,总面积2.5平方千米左右。郭楼墓葬区是2016年以来的新发现。位于城址东南部的郭楼村南部,总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
文物遗存
城阳城址共出土各类珍贵文物2000多件。
城阳城址外护坡出土有鬲、豆等陶器残片,其年代不晚于战国中期。护坡中出土较浅的褐色绳纹板瓦,当不晚于战国晚期,或可早到战国中期。城内出土较多的碳粒、烧土及少量陶片等。外围有灰坑、灰沟、陶窑、文化层、夯土基址、房基等。
城阳城址墓葬区一号楚墓,出土文物903件,有建国以来第一套完整青铜编钟。四号墓出土了残破的木瑟等。.五号墓出土青铜剑、戈等文物。六号墓出土文物约200件。七号战国墓,出土了铜器、玉器、木漆器、陶器等各类文物700多件,其中两组套装青铜酒器“金碧辉煌,一丝不锈”。九号墓,出土青铜编钟以及钟架、鼓座、木瑟等。大量木漆器的出土,为楚文化增添了宝贵的文物资源。
历史文化
相传西周末年,申侯筑太子城以居公子宜臼。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宜臼在申伯侯的帮助下,联合犬戎击败周幽王,太子宜臼即位,即周平王。
周敬王匄四年(前516年),楚昭王在太子城南筑建军事重镇负函城,有“背负河山,函盖中原”之意。它是楚国北方军事重镇,南靠边关山,北接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楚国著名的地方军队申、息之师的驻扎地之一。
战国时期,负函更名为城阳,是当时楚国淮河上游的军事重镇,北攻东进的军事据点。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楚顷襄王“流掩于城阳”,并把城阳作为临时国都。楚顷襄王从赵国请回庄辛,采用庄辛“亡羊补牢”之策,收复大片失地,使楚国历史又延续55年。
西汉时期,设城阳县,属汝南郡。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汉高帝封奚意为城阳侯国,东汉废,南朝梁复置。
魏晋时为纪念楚顷襄王在此建都,将城阳城改为楚王城。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三年(479年),北魏在此设城阳郡,北齐改置永州,城阳郡亦改属永州管辖。
隋唐时期,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隋朝废城阳县,设义阳郡,其政治经济中心亦南移至今信阳市区。自此城阳城址在建制上退出历史舞台。
城阳城遗址博物馆是在七、八号墓的原址上进行建设的,由一个序厅、三个展厅、两个墓室展厅等几部分组成。总陈展面积3365多平方米,馆藏文物500余件套,展出文物1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87件。
文物价值
城阳城址是中国现有6座楚王城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好、较有考古价值的一座古城址。对其保护和开发,对研究楚国历史、军事史、淮河上游及信阳城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保护措施
1963年6月,城阳城(当时称“楚王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一批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城阳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国家文物局、财政部下发《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文物保发〔2013〕11号),城阳城址被列入“十二五”专项保护150处大遗址名单之中。
2013年12月,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物保发〔2013〕19号),其中“城阳城址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立项名单。
2016年10月,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物保发〔2016〕22号),城阳城址被列入“十三五”专项规划大遗址名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城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北25千米处。
交通信息
自驾从信阳市出发经新六大街—北环路—沪霍线—京港线—城阳城址保护区,全程大约27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