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城步吊龙)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传统舞蹈
龙舞(城步吊龙),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苗族人民崇尚龙舞文化,把龙作为苗族的图腾。《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有人曰苗民,有神像人首蛇身”。《孟子·腾文公》“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中国,蛇龙居之”。《墨子·非攻下》“龙生于庙,三苗亡之时哭于市”,“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舜归而言于帝,帝曰:龙(帝尧二十五子之一)可使灌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由此可见,龙是远古三苗先民“南蛮”“西戎”的统帅和精神领袖,也是苗族先民往南迁徙安居的守护神。苗族的先民把“龙神”尊崇为有呼风唤雨、主宰水陆生灵的神圣,至今已有四千八百年的历史。他们认为有“龙神”护佑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唐朝初年,有年天大旱,玉帝下旨,命龙王降雨。东海老龙耳背,听错玉旨,结果田间缺水枯死城内暴雨成灾,而触犯天条。玉帝大怒,下旨唐朝直丞魏征将其斩首。魏征手持宝剑将老龙斩十二节后,老龙托梦唐太宗:若能恢复龙形,亦保民间风调雨顺。唐太宗下令,民间按老龙形状,扎制龙灯。从此苗族人民把舞龙称“活龙再现,才能风调雨顺“,所以,城步苗族聚居的寨子独创长杆将龙身高高举起,名叫“吊龙”又名“飞龙”的表演艺术。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每逢春节或重大喜庆活动,城步县苗乡的九峒四十八寨都要以舞龙灯的形式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以东、南、西、北、中五方区分龙灯的颜色和形象。若时逢盛大喜庆活动或连年丰收等,也有一方村寨同舞“五龙呈祥”的,但必须按村寨的五方五色而定。丹口镇下团村属西方村寨(丹口镇、长安营乡一带),以舞吊龙(当地又称“金龙”)为主。
城步吊龙是一种道具制作和表演方法独特的龙舞:先用数根长、短竹片扁担和红绳分别制成“小吊”“中吊”,再将小吊挂在中吊上,将篾扎布裱的龙节吊在小吊上,然后再用一根横起的长扁担和高2米的竹竿制成“大提”将其吊起,共制成六组。舞时将龙头和龙节连缀,每位舞者高举竹竿,在打击乐的伴奏下,由舞龙珠者引领起舞,犹如“龙”在云中盘旋。
丹口镇下团村每逢举行舞龙活动,特别讲究礼节,舞龙队每到一处,都要在村口、寨门、堂屋举行请龙、接龙、贺龙的仪式,由迎接方摆上供桌香案,上供神龙牌位并三牲果品,舞龙者和迎龙群众面对香案行三跪三叩之礼,然后由舞龙方致贺词,接龙方行答礼。在双方一贺一答中以苗族“款词”颂扬神龙、颂扬祖先,以吟诗作对的形式赞美天时、地利、人和,双方互相勉励。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城步吊龙虽然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保留,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掌握吊龙制扎、配器、表演独特技艺的老艺人均已步入古稀之年,现村寨里的中青年一代只喜欢观看舞龙,不愿意或不爱好去学扎龙、舞龙,认为这是既费力又无报酬的苦差事。城步吊龙假若在几位老艺人去世后,即将濒临消亡的危机。
传承人物
丁志凡,男,1937年10月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申报,项目名称:龙舞(城步吊龙)。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舞(城步吊龙)》项目评估合格,城步苗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2002年10月,龙舞(城步吊龙)代表邵阳市参加了湖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获得表演特等奖。
2003年2月,龙舞(城步吊龙)代表邵阳市参加湖南省首届龙狮舞赛,并获扎制一等奖和表演二等奖。
重要演出
2006年10月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组编录入苗族文艺剧目“天下城步”,并在中央十一台连续播映一周。
2007年5月获“珠江啤酒杯”邵阳市首届龙狮文化艺术节(舞龙)一等奖。
参考资料
龙舞(城步吊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1 15:52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