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洪涝灾害
自然灾害
洪涝灾害是我国城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洪是一种峰高量大、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涝则是由于长期降水或暴雨不能及时排入河道沟渠形成地表积水的自然现象。当洪与涝对人类造成损失时则成为灾害。
灾害分类
按照地貌类型分类
按照地貌特征,城市洪涝灾害可分为五种类型
1)傍山型。城市建于山口冲击扇或山麓,在降水量较大或大量融雪时,易形成冲击力极大的山洪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沿江型。城市靠近大江大河,一旦决堤会被淹没。特别是上游的危险水库一旦垮坝,城市就非常危险。有些江河泥沙淤积使堤内河床高于两岸而成为悬河,如黄河下游与永定河中下游。沿江城市在外河水位高于内河时排水困难,遇雨容易内涝。北方由南向北的河流上游早春融冰在下游冰塞或形成冰坝容易形成凌汛。
3)滨湖型。城市位于湖滨,汛期水位高涨时低洼地区遭受水灾,下风侧湖面水位壅高不利于城市排水,易加重内涝。
4)滨海型。城市位于海滨,地势低平。如因城市建筑布局不当或超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内涝更加严重。受到台风、温带气旋或强冷空气影响时,海面出现向岸强风,若再遇天文大潮顶托,容易引发严重的风暴潮与洪涝灾害。地震引起的海啸对沿岸的冲击更为强烈,但时间较短,范围较窄。
5)洼地型。城市建于平原低洼或排水困难地区,雨后积水不能及时排泄形成沥涝。又可分为点状涝灾、片状涝灾和线状涝灾三种类型。
按照灾害特点的分类
按照城市洪涝的灾害特点可分为四种类型
1)洪水袭击型。城市因暴雨、风暴潮、山洪、融雪、冰凌等不同类型洪水形成的灾害,共同特点是冲击力大。
2)城区沥水型。降雨产生的积水排泄不畅和不及时,使城市受到浸泡造成的灾害。其中点状涝灾范围不大,积水不深但治理分散片状涝灾受淹面积较大,已由点连成片线状涝灾主要分布在河道沿岸。
3)洪涝并发型。城市同时受到洪水冲击和地面积水浸泡。
4)洪涝次生灾害型。即洪涝灾害对城市工程设施、建筑物、桥梁道路、通信设施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特别是造成城市生命线事件、交通事故、斜坡地质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及环境污染。
致灾原因
洪涝致灾的气象条件
绝大多数洪水由暴雨产生,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首先与降水强度有关。按照暴雨的时空尺度特征,中国的暴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局地暴雨,一次过程几小时到十几小时,覆盖几千至几万平方千米,中心强度较大,洪峰高,陡涨陡落,来势迅猛。另一类是大而积暴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大,降水总量大,往往形成流域性洪水,常造成干支流洪峰叠加。
其次,暴雨致灾与城市排水能力密切相关。一些老城区的排水管网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城市规模的扩大,加上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迅速增加,城市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大,排水管网的原设计标准又普遍偏低,发生暴雨后严重滞水积涝。
暴雨能否致灾还与降水范围有关。有时本地暴雨强度并不大,但上游洪水量大,如不能及时疏排就会造成本地的严重洪涝。
暴雨发生时间也是能否致灾的一个因素。在雨季,城市处于高度的防汛戒备状态,泵站与河道水位低,爿1冰管道腾空,排水能力较强。其他季节因暴雨出现几率相对较小,河道闸门常处于关闭状态,突遇暴雨准备不足更易成灾。如天津市1998年4月22日的暴雨造成的洪涝就明显重于盛汛期。
暴雨是复杂的天气系统,属中小尺度范畴,定时定点定量预报目前仍是一个难点。研究城市暴雨发生的环流背景,探讨其时空分布规律,提高暴雨预测的准确率,对于城市防灾减灾十分必要。
城市环境对洪涝的影响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洪涝的水文特性与成灾机制发生若显著的变化,使城市型水灾显现新的特点。
城市化改变了城市地形、地貌及产汇流条件,造成地表植被和坑塘湖泊减少,不透水地面增大,地表持滞水及渗透能力减弱,产汇流时间缩短,地表径流址増大,河道洪峰流量成倍増加,洪峰提前,使得原有防堤的防洪能力不再能满足需要。
城市扩张使原有农田变成市区,城外的行洪河道变成市内排水渠沟,加重了防洪负担,还往往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和局部水系紊乱,部分河道与排水管网淤塞,人为导致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下降。雨水补给减少和超采地下水还导致城市地面沉降,排涝能力减弱。
城市空间的立体开发使地下商场、停车场和轨道交通等地下设施大量增加,洪水倒灌浸泡的隐患空前增大。
城市废弃物数量巨大,在洪涝灾害中也能引发严重的次生环境污染。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4:36
目录
概述
灾害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