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兰陵县城子遗址位于
兰陵县县城15公里的
向城镇城子村内及村后,遗址东150米为临(沂)徐(州)公路,沿路两侧顺流一条南北干渠,北500米是朱村,东北1公里处为南北流向的
西泇河陈桥大闸,北2.5公里处是向城镇政府驻地。
城子遗址位于山东省
兰陵县县城15公里的
向城镇城子村内及村后,遗址东150米为临(沂)徐(州)公路,沿路两侧顺流一条南北干渠,北500米是朱村,东北1公里处为南北流向的西泇河陈桥大闸,北2.5公里处是向城镇政府驻地。
城子遗址于1957年苍山县(今兰陵县)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发现,1988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复查,后经报请山东省文物局,于1991年10月28日中科院考古所山东队韩榕、焦天龙等文物考古专家在
临沂地区文管处李玉停、刘一俊陪同下前往实地考查并确认为
北辛文化遗址。该遗址东西、南北各约250米,总面积625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较厚,内涵丰富,从社员挖井暴露土层看,文化层厚约2.5米深,采集标本有石铲、石斧和粗加砂红陶鼎足鬲足等大量器物残片,在遗址北端断层处发现红烧土块,典型标本北辛文化夹砂褐陶圆柱高鼎足、
大汶口文化夹砂红褐陶鼎足。遗址为高台式开阔地,原始堆积应高,受农田建设影响,现遗址中高四低,中心高点较周围地平线高出约2米左右,遗址东北角、东部两侧成断崖,西部地势渐缓,南部村落坐落在遗址上,面积约占遗址面积的二分之一,北部该村村民种植大棚蔬菜,保护较好。该遗址为沂沭河流域,目前所见两处早期新石器文化北辛文化遗存之一,下至汉代,上下延续数千年不断,内涵丰富,为研究鲁南地区的史前文化及古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985年秋在该遗址出土“治河赏”铭文陶罐一件。“治河赏”陶罐,是汉代本县先民治理河道的见证物。城子遗址位于兰陵县境内第二大河流西泇河西岸,其西面是古运河河道。汉时,当地官员组织民众清淤开渠,修河疏道,多次治理西泇河,这样浩大的水利工程,动用较多的民工人力,耗时较长,为了赏赐治河有功人员,当地官员精心设计烧制了这件“治河赏”陶罐,用来表彰治河有功的人员。该陶罐高18.3厘米,口外径18.2厘米,重2.36千克,大敞口、鼓腹、小平地,腹部以下位置通体划刻细线纹,肩部划刻“治河赏”铭文,隶书,略带简书韵味,笔意洒脱隽永。
城子遗址,1979年2月21日,被苍山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保单位,1992年6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保单位,2008年10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再次复查,在实地调查时,在城子遗址北面发现了一处分布面积较大的汉代墓群朱村古墓群。
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高约2.5米。埋藏着丰富的文化遗物 。遗址上东西两侧排列着两座土堆形古墓:小的在西边,直径约7米,高3米,称“拜斗台”;大的在东边,直径20多米,高约5米,称“梁王坟”,两座墓地相距 50多米。这里原来是一片菜地,1963年春天,一支科考队在此考察时采集到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珍贵文物: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等文化遗物。出土石器均锋利磨光,制作精细。陶器胎质坚硬,造型优美,以灰陶、黑陶为主,红陶次之。后经专家确认:该遗址为龙山文化类型遗址,距今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
1980年经查证后核实:日本在第一次占领青岛后,于1920年派人在不其城遗址进行过文物偷盗挖掘行动。第二次占领青岛后,曾于1939年有计划地在城子遗址及遗址上面的两座古墓中组织过大规模的盗掘行动,掠走大量模印花纹砖、陶俑、刀币等珍贵文物。两次偷盗使城子遗址内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给考古发掘工作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