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拼音:chéng)为汉语一级通用
规范汉字(常用字)。“城”的古字写作“𩫨”,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城”最早见于战国。“城”本义是城邑四周的墙垣,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城在古代还有国、国家的意思,比如,中央之城就是中央之国的意思。到了现代,城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一些大型营业场所也叫做城,如影城、服装城。
字源解说
会意兼形声字。文字有两个系统:一系从𩫏(guō),一系从土。在“城”的意义上,从𩫏从土意义相通。从“𩫏”者始见于西周金文,写作“𩫨”(图1-3)。“𩫏”是“郭”的古字(一说为“墉”的古字),其字形像两座城楼相对立的象形图案,是城墙的意思;“成”在这里是声旁,指示读音,也有表示完成的意思。城的本义就是环绕都市的防御墙。从土者约出现于战国时期,早期为上下结构。上面是“成”,下面是“土”(图3、5)。从土,是说城墙、城楼是用土筑起来的。《说文》小篆后“成”下的“土”移到“成”左面,变为左右结构(图6),发展至今。
城的本义指城墙,即古代为防御或划分区域而筑的高墙,如万里长城、城下之盟中的城,都是指这种高墙。城分内外城。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城墙通常是沿聚居地的四周而建,把聚居地围在其中,故城又指城墙内的地方、如城区、东城、西城等。由此引申,城又专指城市,与乡村相对,如城乡差别、满城风雨、不夜之城中的城、其义都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
中国历史上修筑有各种类型的城,多属防御工事,如万里长城。修筑城墙的目的虽然主要是为了守备,但城的主要作用还是能够方便人们的生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的含义也在不断丰富。在现代,为了体现某种规模或气派、人们也常常把某些大型的专业市场称为城,如商城、美食城、图书城。
详细释义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城,以盛民也①。从土从成,成亦声。𩫨,籀文城从𩫖(𩫏、郭)。氏征切(chéng)
【注释】①以盛民:徐锴《
说文解字系传》引《古今注》:“城,盛也,所以盛受人物”按:本指都邑匹周用作防守的墙垣,内称城,外称郭。许说实指都邑,是城本义的引申。
说文解字注
“㠯(以)盛民也”注:言盛者,如黍稷之在器中也。
“从土成”注:《左传》曰: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成亦声”注:氏征切,十一部。
康熙字典
【丑集中】【土部】 城
《唐韵》是征切。《集韵》《韵会》《正韵》时征切,並音成。内曰城,外曰郭。《释名》: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毁也。《古今注》:盛也,盛受国都也。《淮南子·原道训》:夏鲧作三仞之城。一曰黄帝始立城邑以居。《白虎通》:天子曰崇城。《史记·始皇本纪》:帝筑万里长城。《前汉·元帝纪》:帝初筑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因名斗城。
又诸侯僭侈,建城逾制,谓之产城,若生子长大之义。司马法曰:攻城者,攻其所产。
又唐·李肇《国史补》:元日冬至,大朝会,百官已集,宰相后至,列烛多至数百炬,谓之火城。王禹偁《待漏院记》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
又层城。《淮南子·地形训》:掘崑仑墟以下地,中有层城九重。孙绰《天台赋》: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
又官名。《左传·文十六年》:公子荡为司城。注:宋桓公,以武公讳,司空改司城。
又宫名。《前汉·班倢伃传》:倢伃居增城舍。
又山名。析城,在河东濩县西。《书·禹贡》:底柱析城。
又赤城山,在会稽东南。孙绰《天台赋》:赤城霞起以建标。
又墓地曰佳城。《博物志》:夏侯婴死,送葬至东都门外,马踣地悲鸣,掘之,得石椁,铭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
又姓。城浑。
又司城,复姓。
又叶辰羊切,音常。韩愈《赠张籍诗》:我友东来说,我家免祸殃。乘船下汴水,东去趋彭城。
考证:“《博物志》:得石椁。铭曰:佳城郁郁。二千年见白日,吁嗟夏公,居此室。”谨照原文二改三。夏改滕。
广韵
城郭。崔豹《古今注》云:“城者,盛也,所以盛受民物也。”又《淮南子》曰:“鮌作城。”亦姓,《风俗通》云:“氏於事者,城、郭、园、池是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土”窄“成”宽,顶部“土”低。底部“成”低。❷“土”,首笔短横在横中线。❸“成”第二笔撇伸向“土”下;㇆的钩底在竖中线;㇂从竖中线右侧高处起笔;撇从横中线起笔伸向㇆下;末笔点落在右上格,与下撇起笔点垂直对齐。
书法欣赏
音韵参考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