坭竹(学名:Bambusa gibba McClure)是禾本科,簕竹属
灌木或乔木状竹类植物,竿壁节处稍隆起,无毛;竿中上部各节则为数枝簇生,主枝较粗长。箨鞘早落,箨耳显著不相等,箨舌拱形,边缘细齿裂而被细弱短流苏状毛;箨片直立,狭三角形,叶鞘被微毛或近无毛;叶耳卵形、卵状长圆形或近镰形,叶舌极矮,截形,
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假小穗以数枚簇生花枝各节,线形,小穗含小花;外稃卵状长圆形,内稃与其外稃近等长或稍短,花柱柱头羽毛状。
形态特征
灌木或乔木状竹类,地下茎合轴型。竿高7-10米,直径3.5-6厘米,尾梢近直立,下部略呈“之”字形曲折;节间长30-40厘米,近基部略为肿胀,幼时被白蜡粉,竿壁厚3-5毫米,下部各节间初时疏生灰白色或棕色贴生刺毛,以后毛渐伸展而脱落;节处稍隆起,无毛;分枝常自竿基第一、二节就开始。每节常为3枝簇生,其上的小枝有时短缩为细弱的软刺,竿中上部各节则为数枝簇生,主枝较粗长。
箨鞘早落,背面无毛,干时纵肋隆起,腹面略有光泽,先端向外侧一边倾斜而呈斜截形,内侧边缘的顶端高耸起1枚三角形尖角;箨耳显著不相等,有时颇微弱,边缘具细弱的波曲状繸毛,大耳卵状披针形或狭长圆形,宽5-6毫米,小耳卵形或椭圆形,宽2-3毫米;箨舌拱形,高2-3毫米,边缘细齿裂而被细弱短流苏状毛;箨片直立,易脱落,狭三角形,基部并不收窄,其两侧边缘直下而向基部近垂直,其基底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2/3。
叶鞘被微毛或近无毛;叶耳卵形、卵状长圆形或近镰形,边缘具细长波曲状繸毛,有时无叶耳;叶舌极矮,截形,边缘微齿裂或近全缘,被短纤毛或无毛;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8.5-14.5厘米,宽8-13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假小穗以数枚簇生花枝各节,线形,长2-3厘米;先出叶宽卵形,长约1.5毫米,先端钝圆,两脊的上部被纤毛;具芽苞片4,圆卵形至卵形,长1.5-3.5毫米,先端钝圆但具短尖头;小穗含小花4-8朵;小穗轴节间扁,被微毛,长约3.5毫米,顶端膨大并在其边缘被短细纤毛;颖1片,卵状椭圆形,长6-6.5毫米;具15脉,先端急尖而具短尖头;
外稃卵状长圆形,长约11毫米,具17脉,先端急尖亦具短尖头;内稃与其外稃近等长或稍短,具2脊,脊上无毛,脊间与脊外的两侧均各具3脉,先端钝而顶端具一簇白色柔毛;鳞被3,近等长,长约1.5毫米,边缘近顶端被长纤毛,基部增厚,前方2片宽椭圆形,后方1片卵形;花药先端钝;子房卵形,长0.5毫米,顶端被毛,基部具长柄,花柱长0.5毫米,柱头3分,羽毛状。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福建、广东、广西、香港。生长在低丘陵地或村落附近。模式标本采自广西钦州。
繁殖方法
⑴母竹造林25字口决:“深挖浅栽、内紧外松、带篼埋秆、烟篼向下、斜栽露节、浇透定根水”,采用此种方法,成活率由原来的40%-50%提高到85%以上。
⑵竹苗造林15字口诀“大丛苗、不分蔸、正栽、稳栽、浇透定根水”,苗高1-1.2米。改竹苗分蔸造林为不分蔸大丛竹苗造林:由竹苗分蔸造林成活率70%左右提高到90%-100%。
育苗管理:坭竹育苗及时打顶、多次打顶壮苗。即及早、及时、不断打顶,促使早发笋、多发笋、发大笋,使苗木提早木质化。操作为:当苗高长至1.5-2米时,用枝剪减去梢头,留苗高1.2-1.5米。母竹移栽时间候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为准,一般在3月上旬,最迟在3月底结束。母竹竹篼的根芽开始露白,有1/3左右的根长至2厘米以内,移母竹造林成活率最高。
栽培技术
栽植选址:可选栽植在江河两岸、水溪水沟两旁和水塘水库周围;栽植在村前村后、房前屋后;栽植在田头地角、道路两旁的闲散地;山谷山腰、山坡中下部。不易栽植在遭洪水危害和长期积水受淹的地方;不栽植在田埂上;不栽植在沙性过重的地方;不栽植在山顶、山坡和土壤粘重、板结、贫瘠的地方。
造林时间:改坭竹春季造林为春秋两季造林,可延长造林时间。秋季造林尤其适合在河流滩地,春季雨水较多,易遭短期水淹地段,秋季坭竹大丛大苗造林,可取得造林成功。
主要价值
该种在农村常种植以作围篱;竿常用作棚架、农具或渔具的材料,亦可破篾以作土法榨油的油饼篾箍。用3年生坭竹制浆造纸,其纤维形态和制浆得率好于毛竹,可用于制浆造纸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