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坪山麒麟舞),流行于广东省深圳市
龙岗区的传统舞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坪山麒麟舞是客家文化的生动代表。
历史渊源
麒麟舞(坪山麒麟舞)是客家人从江西带到南粤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源于明末清初山西五台山竹林寺,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当时,李观清禅师在少林寺挂单高僧三达祖师南下江西龙虎山时学会了螳螂拳,后在螳螂拳的基础上创编了坪山麒麟舞,成为坪山麒麟舞创始人。
坪山麒麟舞第二代传承人张耀宗从李禅师处习得,民国六年(1917年)艺成下山于广东惠阳淡水定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舞麒麟活动蔚然成风,开设的麒麟馆多达三十多家,麒麟舞的足迹踏遍淡水、中国香港、东莞一带。
20世纪30年代末,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3年,坪山麒麟舞第二代传承人张耀宗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深得张耀宗真传的黄毓光全力承接螳螂派光武堂本门的各项技艺及中医中草药的传承,发展本门派的螳螂武技。
20世纪40年代开始,黄毓光先后在粤港地区成立了5家大型武馆(尚武馆、群武馆、光武馆、崇武馆、英武馆)。时值战乱年代,大批爱国青少年加入上述各武馆习武强身,保家卫国,匡扶正义,武馆规模迅速发展到一千多学员。此后,坪山麒麟舞在黄毓光的带领下日益壮大。
20世纪70年代,坪山麒麟舞在粤、港地区发展到规模较大,人数逾千。
近年来,随着坪山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做出了打造坪山客家麒麟舞品牌的战略部署,建立了19支麒麟队伍,使坪山麒麟舞重获新生。
舞蹈特色
舞蹈内容
麒麟舞(坪山麒麟舞)分仪式、习俗、表演三大内容。
新麒麟表演前必举行“开光”仪式,麒麟的双眼用红布蒙着、由资深师父选好良辰吉日和地点、半夜、时间,开光时间一般在子夜,地点要选择有灵气枝叶盛茂的古树下,举行“开光”。“开光”前麒麟头的眼睛要用珠纱蒙住。举行“开光”仪式时,先由师父摆上祭品、上香、燃烛、烧元宝、参拜天地,然后摘下蒙在麒麟双眼上的珠纱并点睛,随着师父一声“祥麟开光、如意吉祥、万事胜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队员们在鞭炮锣鼓声中,舞起“点睛”后的麒麟,表现出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神态,接受天地神灵的洗礼,至此,整个“开光”仪式结束。经过“开光”仪式的麒麟,则在额顶加装“驱邪镜”。加装了“驱邪镜”的麒麟,就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道具,而是具有“驱魔除邪”功能的神器了。
坪山麒麟凡参加祥和喜庆重大节日、乔迁新居、婚嫁前都按传统仪式在供奉的师傅位上烧三支香,并告之祖师爷。之后,在祖先祠堂烧香拜祭,由堂主带领着要外出演出的麒麟及参演队员,边舞麒麟边从屋外开始向屋内,祈求风调雨顺。
坪山麒麟舞整套表演起来分为头段、尾段、武术及拳术表演三个部分,统称为“麒麟套”。其中,头段和尾段以闹锣调、七星调、下田调、瞌睡调、采青调、吐丝调等音乐曲调,分别呈现乡村中12时节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及由此而延伸的麒麟形象及状态。配合着各式曲调,麒麟在娴熟的步伐中不停的舞动,不断变化姿式,一时腾空高飞,一时低者含笑、摇头、摆尾、甜睡、惊青、踏青、采青、吃青、跳跃、欢腾,表达喜怒哀乐情绪。坪山麒麟舞保留了传统的武术及拳术表演,拳术主要为螳螂拳,包含单庄佛手、双桩、剪摇桥、剪摇手、四门拳、八门拳、活步拳、梅花拳等八式,以及刀、枪、棍、剑等。
道具
由于在传承上,坪山麒麟舞基本上属于和樟木头麒麟舞同类的客家麒麟舞,所以各方面情况与樟木头镇麒麟舞相同,麒麟头用宽约1厘米的竹篾扎架,然后裱糊上多层韧性强的纸,再彩绘成型。最外层也采用了镶有小圆珠片的金属布新型材料。从外形来说,麒麟头的形状与前面所提到的麒麟的头部外形不太一样,基本上类似橄榄形,呈尖细而长的向前倾斜的不规则长圆筒形,整体感觉麒麟头部尖而细长。底部圆筐的直径为43厘米,高约72厘米,重约2千克。
坪山麒麟额头为寿星额,整体像一个小尖圆柱状物体向前翘起,较为突出,其中央有一个金色的圆片。头顶靠后处有一只尖角,从后边伸出朝向前方,眼睛、耳朵、脸的两侧、弯角等处都装饰有白色绒毛,五官之间画有彩绘图案,在眼眶四周和脑后绘有星星,麒麟嘴边由一串金色的铜钱图案组成,在额头上、嘴上方等画着牡丹花、菊花,还有凤凰、火焰、龙麟等图案,此外,麒麟头上、脑门上写有制作者的徽号,也有写“福”“禄”“寿”“风调雨顺”等字样,后脑中央纵向排列着三个彩色小尖角。
麒麟被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为长方形,有的用碎花布制作,长5米,宽1.5米;有的用新型材料制作,长3.3米,宽1.3米,被上有画出来的脊骨、火焰、云朵图案,也有用不同颜色的带亮片的布制作出来的脊骨、鳞片,麒麟被末端缀着—个用绒毛做的长度不同的尾巴。同样,在连接头部与麒麟被的地方也有麒麟裙,多为长130厘米、宽70厘米的长方形,由红、黄、绿、白、黑五色布拼合而成,多数麒麟裙上都写有“风调雨顺”。同样有表演武功的刀、枪、棍、叉、藤牌等兵器。
服饰
坪山麒麟舞队员的服饰多种多样,有的队穿普通的运动服、运动鞋,有的队穿特制的金黄或其他颜色的对襟衫、灯笼裤和特制的仿动物脚趾状的黑色布鞋。
配乐
坪山传统麒麟舞的伴奏乐器也是小鼓、锣、镶,有的队一直沿用这种伴奏方式,有的队在大型表演时添加了多个大、中鼓、开道铜锣,大、中、小镖,还有钹、三角铁、碰铃等乐器。节奏也在原来的中、慢板的基础上作了调整,使节奏更加紧凑,疏慢有致。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坪山麒麟舞已流传百年,当地在祥和喜庆的重大节日、侨迁、新居、过年、起灶、婚嫁、农村丰年都有舞麒麟的习惯。坪山麒麟舞在完整的舞蹈套路中传达了律己、尊礼、崇文、达人的处世观和道法自然、阴阳五行生发运转的宇宙观,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传承状况
由于现代社会中传统民俗日益淡化,麒麟舞的发展举发维难,抢救和保护坪山麒麟舞的工作已刻不容缓。在坪山区政府和坪山街道办事处的重视和支持下,麒麟舞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在黄耀华等民间艺人的言传身教下,得以传承和弘扬。
传承谱系
坪山麒麟舞创始人是李观清禅师,在少林寺挂单高僧三达祖师南下江西龙虎山时学会了螳螂拳,后在螳螂拳的基础上创编了坪山麒麟舞。
坪山麒麟舞第二代传承人是张耀宗,从李禅师处习得麒麟舞,民国六年(1917年)艺成下山于广东惠阳淡水定居。
坪山麒麟舞第三代传承人是黄毓光。1943年,坪山麒麟舞第二代传承人张耀宗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后,黄毓光全力承接螳螂派光武堂本门的各项技艺及中医中草药的传承,发展本门派的螳螂武技。
坪山麒麟舞第四代传承人是黄耀华。
传承人物
黄耀华是麒麟舞(坪山麒麟舞)省级非遗传承人,也是中国香港竹林寺螳螂派国术总会会长、深圳市坪山光武堂麒麟协会会长。黄耀华16岁开始在麒麟队学习麒麟舞步和武术及麒麟舞伴奏、乐器,是唯一一位掌握坪山麒麟舞全套动作、武术、伴奏节奏、乐器的人。
保护措施
2005年,坪山新区麒麟协会江岭社区麒麟队正式挂牌成立。
社会影响
20世纪60年代,坪山麒麟舞团队代表宝安县参加
惠阳地区首届庆丰收民间传统文艺大汇演武术比赛,凭梅花棍获第一名、大关刀获得二等奖。
2010年,黄耀华带领学员参加广东省第三届麒麟舞大赛,获金奖。
2015年6月29日至30日,以“根与魂——麒麟·清溪”为主题的2015年广东省首届麒麟文化节在东莞清溪举行,坪山新区坑梓办事处新村麒麟队的参赛作品《麒麟腰鼓展风彩》荣获创新组金奖。
2018年,坪山区龙田街道龙湾麒麟队参加参加“广东省第五届麒麟文化节暨麒麟舞大赛”,获创新组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