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河位于
北京市东郊。源于东城区东北
护城河,自西向东在朝阳区东郊边界入
温榆河,属
北运河水系。主要支流有
北小河、
亮马河和北土城沟等,主河道全长21.63公里,流域面积158.4平方公里。坝河是元代开凿的运粮河,后被
通惠河取代,成为排水沟。1949年后,曾进行4次治理。河道建有蓄水闸7座,一次蓄水量120余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4.4万亩
干流概况
坝河是元代的运粮河。西起元大都的光熙门,东至温榆河,于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开浚,筑拦河坝7座,分成梯级水面,分段行船。元末逐渐荒废停航,明、清也未再利用,现为首都市区东部的重要排水河道。建国前主干流由小关经东坝、西三岔河入温榆河,全长27.8公里,流域面积148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北小河、土城沟和亮马河等。流域内苇塘窑坑甚多,河道淤浅,雨季经常泛滥成灾。建国后,主干流经过4次疏浚,支流亮马河、土城沟也得到全面治理。
坝河位于
北京市东郊。源于东城区东北
护城河,自西向东在朝阳区东郊边界入
温榆河,至通州北关闸汇入北运河,属
北运河水系。主要支流有
北小河、
亮马河和北土城沟等,主河道全长21.63公里,流域面积158.4平方公里。坝河是元代开凿的运粮河,后被
通惠河取代,成为排水沟。1949年后,曾进行4次治理。河道建有蓄水闸7座,一次蓄水量120余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4.4万亩。
主要支流
亮马河,西起东直门北,向东流至西坝村入坝河,全长约10公里,流域面积为12.25平方公里。建国初期曾做过一般疏浚,为解决新源里住宅小区和东三环路的排水,于1980年11月开始疏浚下游段6.6公里(三环路东侧的壅水闸至坝河),至1981年冬完成。1982年汛后对河湾处被冲毁的部位又补做了护砌,竣工后可行洪24.5立方米每秒。
土城沟,原为元大都护城河,现保留下来的部分是自明光寺经黄亭子向东,过祁家豁子,穿德昌公路至光熙门村入坝河,长约10公里。
北小河,北小河坝河的最大支流。位于北京市东北郊。起自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向东流经朝阳区北部,在三岔河村西入坝河。河道全长16.6公里,流域面积66平方公里。原是一条曲折窄浅的季节性河流。1980年代初,挖渠引清河水并沿河建蓄水闸7座,蓄水能力50万立方米。
治理开发
干流治理
1950年初,市郊区工作委员会邀请
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测量了干支流地形,经市卫生工程局设计,于1950~1952年将坝河干流及其支流北小河按5年一遇排水标准初次疏浚,干流最大流量达到83立方米每秒。楼梓庄以上河段由北京市施工,楼梓庄以下由河北省施工。工程总土方量为95万立方米,投资17万元。
1963年8月大水,北岗以下坝河23处决口,淹地4万亩。1966年,朝阳区按10年一遇排水标准,疏挖了北岗至河口12.2公里的一段河道,最大泄流能力增至139立方米每秒,并修建北岗、楼梓庄和东坝3座水闸,疏浚土方共52万立方米,投资30.2万元。
1969~1970年温榆河疏浚后,给坝河提供了再治理的条件。故于1971年由朝阳区组织将坝河下游楼梓庄至河口一段(5.1公里)进行疏浚,设计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最大排洪量由139立方米每秒增至247立方米每秒,并扩建了楼梓庄闸,新建了沙窝闸,在马各庄、沙窝修建了排灌站。此次疏挖土方54.3万立方米,投资41.8万元。
1971年后,由于太平湖被占和和平里小区的建设,使北护城河洪流量大增。为了既不影响城区排水、又不加重通惠河的排洪负担,经过若干方案比较,以向坝河分洪方案比较经济。在朝阳区的积极赞助下,决定在东、北护城河转角处开挖分洪道,建分洪闸,向坝河分洪30立方米每秒。经过准备之后,1975年大规模全面治理坝河工程开始。坝河主河道(从东、北护城河转角至楼梓庄,共长18.2公里)和北小河支流(从安定路至三岔口,长16.6公里),均在此次治理范围之内。治理工程由朝阳区设计并施工,设计按20年标准洪水不出地面、50年标准洪水不漫堤防,北岗子设计流量在亮马河汇入前为130立方米每秒,汇入后为150立方米每秒,河日为278立方米每秒。全部工程于1978年完成,计挖土方180万立方米,新建改建桥、闸、涵和排水站等共73处,投资630万元。治理后,坝河主流全长缩短为23.3公里,流域面积增大至158.4平方公里。
2024年10月,从朝阳区获悉,位于朝阳东部的坝河(酒仙桥路至郎园段)滨水空间基本完成改造即将崭新亮相。这条长度2.3公里的滨水空间,通过实施水利水生态工程、慢行连通、绿化美化等措施,打造出一条融合生态、文化、旅游和消费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时尚活力水岸。
支流治理
亮马河上段,因污水排入,河水黑臭,环境卫生很差,沿河群众及外国驻华使馆曾多次提出整治意见。当时考虑当发生超标洪水时向水碓湖分洪的问题,对上游段的规划曾一再研究,最后确定:因原造纸总厂内暗沟断面过小,只能排7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不能满足向水碓湖蓄洪30立方米每秒的要求,若拆除改建又有困难,故另自北护城河分洪枢纽处建暗沟于工人体育场西侧路上游入亮马河,同时保留了工人体育场西侧路以上一段明河,并与造纸总厂内原有暗沟相接,仍做为向造纸总厂及平房灌渠输水路线。工体西侧路以下一段进行了根本治理,做为分洪路线。于三环路东建壅水闸以控制水位(图3-8)。工程内容包括:埋设污水管,截流入河污水;疏挖壅水闸以上河段2700米(其中梯形断面块石护坡2100米,矩形块石直墙断面600米),过水能力为52.6立方米每秒;新建过洪能力为35立方米每秒的暗沟约1公里(断面3.6米×2.9米和3.6米×2.75米)。上游段的治理,从1982年开始至1985年,明河部分全部完成,暗沟部分只完成自北护城河至造纸总厂一段,其余下段尚未施工。施工单位为市城建总公司所属三公司,工程投资117万元。
十年动乱期间,当地农民将文教区下水道的污水用水泵抽入土城沟以作灌溉,致使沟身淤垫窄浅,沿土城沟新建的住宅小区雨水管道无法接入,故于1984年结合学院路工程,开始治理。此次治理分3部分,即西北土城沟、小月河和东北土城沟。德昌公路以西的西北土城沟与小月河结合治理,划入清河流域;德昌公路以东的东北土城沟为坝河流域。治理要点是:第一,自北护城河暗沟取水(引水2~3立方米每秒),经学院路雨水暗沟进入底宽15米的混凝土底、浆砌石墙的明渠,过德昌公路、三环路入坝河,出口最大排水能力33立方米每秒;第二,除满足排水需要外,并建成一条风景观赏河道,以适应土城遗址文物的需求;第三,建祁家豁子闸,以控制水位和去东北土城沟的流量,在东北土城沟上建小关节制闸、三环路分水闸以及入坝河的节制闸(图3-9)。祁家豁子闸列入小月河工程内,向东北土城沟的过水量为2.5立方米每秒。小关闸是控制水位的节制闸,使德昌公路至安外小关一段保持常水位。三环路分水闸为分洪闸门,因小关暗沟、和平里货场铁路桥及三环路立交涵洞为三座原有建筑物,断面小影响排洪,如废旧建新,则工程量大,故在三环路立交涵洞东北侧建分水闸,向北三环雨水方沟分洪6~8立方米每秒。工程于1984年12月开工,由市城建总公司和市政工程局组建,1985年基本建成。
河流开凿
元初,江南粮赋运入京师,靠水陆联运。从御河运至通州后,还得陆运或牵挽至京师,非常烦劳。整个元代,对京师附近的运道一直很重视,做了不少的工作。早在元世祖中统三年(公元一二六二年),郭守敬就开始筹划修建京师附近的水路。坝河与金口河就是元代兴建的从通州到大都的两条水道。
坝河,元代亦称阜通河。漕运路线是自通州起,沿温榆河至深沟坝入坝河,通过七坝(即在阜通河中途修筑了千斯坝、常庆坝、郭村坝、西阳坝、郑村坝、王村坝、深沟坝等7处大坝),然后到达大都光熙门①[注:坝河路线及图3-2采用蔡蕃《元代坝河考——大都运河研究》的成果(载《水利学报》—九八四年12期)]。坝河,顾名思义,是以坝蓄水来保证行船的必要水深。在通惠河开凿以前,通州至大都的粮运还需陆运和挽舟相结合。挽舟的路线,则主要通过坝河。
元代的坝河是在金代的基础上扩建改造而成。中统三年,“郭守敬请开玉泉水以通漕运”,得到元世祖的批准②[注:《元史·世祖本纪》卷五]。郭守敬的具体建议是:“中部旧漕河东至通州,权以玉泉水引入行舟,岁可省僦车费六万缗”③[注:《国朝文类,知太史院事郭公(守敬)行状》卷五十],当时就是利用坝河的路线。
坝河大规模漕运,始于至元十六年,(公元一二七九年)。据《元史·百官志》记载:“新运粮提举司秩正五品,至元十六年始置。……开设运粮坝河隶户部”,并设坝夫户8377户,车户5070户,船户950户,车户出车390辆,船户出船190艘①[注:《元史·王思诚传》卷一八三]。可见坝河运输规模不小。
至元三十年(公元一二九三年)由大都至通州的通惠河通航以后,江南岁运达京师的粮食逐年增加,通惠河虽可免陆运挽输之劳,但是,载运能力仍远远未能负担从通州到大都的一百多万石粮食,因此,原来坝河的水陆转运越来越繁忙。大德六年(公元一三零二年),江南漕米海运达京师一百三十多万石,坝河日运粮达四千六百余石之多。若按开冰后二百四十天算,则运输任务达一百万石以上。当时坝河船夫仅有一千三百多人,坝夫七百三十人,负担极为沉重。
由于坝河担负着重要的运输任务,所以,元朝廷曾多次组织修治。如至元二十八年十二月,“辛卯,浚运粮坝河,筑堤防”②[注:《元史·世祖本纪》卷六]。大德三年(公元一二九九年),又“浚阜通河而广其堤,岁增漕六十余万斛”③[注:程世夫:《雪楼集·元都水监罗府君神道碑铭》卷二零]。大德六年曾全面修治因水涨所冲决的堤坝六十余处,并修理“河堤浅涩低薄去处”,对六座坝的十九处进行了检修加固工作④[注:《元史·河渠志》卷六四]。
坝河的运输管理,到元末时,弊病日大。至正三年(公元一三四三年),“坝夫累岁逃亡,十损四五,而运粮之数,十增八九,”当时,船只只剩68艘,仅及初年的36%;船户剩761户,只有初年的80.1%;站车也减为267辆,仅及初期的68.5%;车户剩下2755户,仅及之初的57.7%,坝夫只剩1832户,只及元初的21.3%。而每年开冰后的二百四十天内,车船接运,任务极紧,昼夜奔驰,犹不能给。“一夫日运四百余石,肩背成疮,憔悴如鬼”⑤[注:《元史·王思诚传》卷一八三]。
至正九年(公元一三四九年),因坝河浅涩,曾用军士和民夫一万进行疏浚,以图继续维持坝河运输任务。元末,坝河即告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