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十三陵的石北京大学华表牌坊为现存实例。华表为成对立柱,元代以前,木制华表上插十字形木板,顶上立白鹤。明代以后为石制华表,下有须弥座,柱顶有蹲兽,柱身遍施浮雕。现存的实例有明永乐年间所建的北京天安门前的华表,以及北京图书馆分馆和北京大学的华表等。
又称牌楼,是一种只有单排立柱,起划分或控制空间作用的建筑。牌坊和牌楼二词已通用,但严格地说两者仍有区别。在单排立柱上加额枋等构件而不加屋顶的称为牌坊。其来源与古代常用坊门表彰人或事有关。
北宋中期里坊制废弛,改用牌坊代替坊门(见
里)。在单排立柱上加额枋、
斗栱等构件,上施屋顶的称为牌楼,这种屋顶俗称为“楼”;常用楼的数目表示牌楼的规模 ,如一间二柱三楼,三间四柱七楼,三间四柱九楼等。立柱上端高出屋顶的称为“冲天牌楼”。
牌楼建立于离宫、苑囿、寺观、陵墓等大型建筑组群的入口处时,形制的级别较高,屋顶常用
庑殿顶或歇山顶(见
大木作)。冲天牌楼则多建立在城镇街衢的冲要处,如大路起点、十字路口、桥的两端以及商店的门面,形制的级别较低,屋顶多为悬山顶。前者成为建筑组群的前奏,造成庄严、肃穆、深邃的气氛,对主体建筑起陪衬作用;后者则可以起丰富街景、标志位置的作用。江南有些城镇中有跨街一连建造多座牌坊的,多为“旌表功名”或“表彰节孝”。在山林风景区也多在山道上建牌坊,既是寺观的前奏,又是山路进程的标志。
牌楼可用木、石、琉璃等材料建造,各具特色。木牌楼的构造同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类同,石牌楼基本上也是仿木结构。琉璃牌楼则是中有哑巴柱,外包砌砖,门洞处发券,用有雕饰的石作券口;墙身抹灰、涂红色,用特制的琉璃面砖镶砌出柱枋形式;斗栱也是琉璃制的。石牌坊以明代的(图1),琉璃坊以清代的具有代表性。
为成对的立柱,起标志或纪念性作用。汉代称桓表。元代以前,华表主要为木制,上插十字形木板,顶上立白鹤,多设于路口、桥头和
衙署前。明以后华表多为石制,下有须弥座;石柱上端用一雕云纹石板,称云板;柱顶上原立鹤改用蹲兽,俗称“朝天吼”。华表四周围以石栏。华表和栏杆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时的华表主要立在宫殿、陵墓前,个别有立在桥头的,如北京卢沟桥头。明永乐年间所建北京天安门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华表是现存的典型。北京文津街北京图书馆的华表是从圆明园移来的(图2),也是华表佳作。 坊表
表(又称标或望柱)是华表的一种,特点是柱顶不设云板。常立于墓道的前端作为入口标志,故又称墓表。
南朝陵墓的表是石制的,上有牌,刻某某“神道”。唐宋时演变为顶上有火珠的八角石柱,在唐、宋陵中都可看到。在明、清演变为神道南端的一对云纹八角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