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佛教文献。
沈约著。主旨在于调和 佛教同中国传统思想的对立。此文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应,有关看法得到何承天的赞同,但被佛教徒视为“异端”而群起围攻。原文见《
宋书·天竺迦毗黎传》。
一、
南朝佛教文献。沈约著。主旨在于调和 佛教同中国传统思想的对立。提出中国和印度虽文字 “华梵不同”,但佛教的“深义妙理”在远古都出现了,认 为“燧人火化,变腥为熟。腥熟既变,盖佛教之萌兆也”。 而“周孔二圣”,“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食其 肉”,正是佛教戒杀之义的表现。由此得出结论:“内圣 (周孔)外圣(释迦),义均理一。”反对把佛教视为外教 而拒绝的作法。原文见《弘明集》卷五。二、即“
白黑论”。 南朝儒、佛辩争的文献。 僧慧琳著。文中假设“白学先生”代表儒、道来与假设为 “黑学道士”的佛教相互辩难,故名《白黑论》。主旨认为儒、道和佛教各有长处,“
六度(佛教的六种修行方法) 与
五教(儒家的五常)并行,信顺(指道)与
慈悲(指佛) 齐立”,彼此“殊途而同归”,故又名《均善论》。但慧琳身 为僧人,却厚孔老、薄释迦,对佛教多有讥评。指出佛教的“幽明之理”不关人事,“周孔(儒家)疑而不辨,释迦 (佛教)辨而不实”;认为佛教的空幻之说不能取消事物的存在,“析豪空树,无伤垂荫之茂;离材虚室,不损轮奂之美”;批评佛教的来生报应根本无法证实,“徒称无量之寿,孰见期颐之叟?咨嗟金刚之固,安觌不朽之质?”揭露佛教的活动劳民伤财、不利国家,“树无用之事,割群生之急,致营造之计,成私树之权,务劝化之业,结师党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