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凝结现象是天气现象的一种,它包括露、霜、雨凇和雾凇。这些现象都是水滴或冰晶在地表或地物表面上的凝聚物。它们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
简介
地面凝结现象是天气现象之一,是水汽从空气中直接凝集在地表或物体上的凝结现象,有露、霜、雨淞等种类。
形成原因
一定温度下,当空气不可容纳更多的水汽时,称为饱和空气。当饱和空气中的水汽和温度相匹配时,不会出现水汽凝结现象,但当空气达到过饱和状态时,则会产生多余的水汽并发生水汽凝结。这时,便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现象。
地面凝结的类型
露
露是指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霜融化成的水珠, 不记露)。最易生成露的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少风湿度大的夜间地表温度在0℃以上。原因是在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支出辐射大于收入辐射而逐渐冷却,近地面和地物的空气也随之降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过饱和,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会有露滴生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露多出现在夏末天气转凉的季节,当然其它季节也会出现, 当夜间的空气温度较低,而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比较丰富,贴近地物的气温低于露点,百叶箱高度上的空气温度一般高于露点,未达到饱和时也同样会产生露。
对不同地形、不同地物而言,有露生成和产生露的多少也有区别。一般来说盆地和凹地中的温度比周围地区低,空气中的水汽相对较丰富,则有露生成和产生的露也较多。导热率小的地物或地面,一般由于夜间降温比较多,支出的辐射量大于收入辐射量要多,则表面产生的露水也较多。观测结果表明,一个晚上露的水量一般相当于0.1 — 0.3毫米的雨量, 因此露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水份。
霜
霜是指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它是一种凝华现象,在凝华过程中放出热量,也就是地面辐射冷却强烈的时候。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它的形成原因与露相似, 区别是霜由冰晶所组成,露是由水滴所组成。易生成霜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温度大的夜间,地面温度在0 ℃以下,霜的形成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 °C 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形成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天气条件下形成。
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当地面温度0°C 以上时,草坪上也会经常出现霜。因是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假如相同,其内部含有的热量也就相同。夜间它们同时辐射散热,那末,在同一间内表面积较大的物体散热较多,冷却就会较快。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形成的,物体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冷却,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这说,一种物体,如果与其质量相比,积相对大的, 那么在它上面就容易霜。草叶很轻,表面积却较大,所以草上就容易形成霜。因此这种情况下出现也是科学合理的。
雾凇
雾凇是指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物,常呈毛茸茸的针状或表面起伏不平粒状,多附在细长的物体或物体的迎风上,有时结构较松脆,受震易塌落。易成雾凇的气象条件是气温较低(一般3℃),有雾或湿度大时,在物体的突出分和迎风面上容易生成。一般雾凇分为状雾凇和晶状雾凇二种。粒状雾凇往往风速较大,气温为- 2℃— - 7℃时出现。是由过冷却的雾滴被风吹过细长的物体与物体接触迅速冻结而形成的。这时雾滴冻结时速度很快,而雾滴仍保持的形状,结果便由冰粒所组成,附在上的象雪一样的凝附物。
晶状雾凇是由冰晶所组成,在雾滴发时,由水汽凝华而成,附在细长的上形如绒毛, 稍受震动即易散落的凝物。它往往在有雾、微风或静稳、温度于-15 ℃时出现。雾凇可在一天的任何间形成,一般是在有雾的阴天,主要在体的与地面相垂直的面上形成。雾凇成的水分,对越冬的作物也有利。
雨凇
雨凇是指过冷却液态降水碰到地面体后直接冻结而成的坚硬冰层,呈透明毛玻璃状,外表光滑或略有隆突。易雨凇的气象条件是气温稍低,有雨或雨下降时,在水平面、垂直面上均可但水平面和迎风面上增长快。雨凇在秋或春季当温度在0 ℃—5 ℃时出现,有时度更低时也可能出现。雨凇是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出现常导致通讯线路的断,妨碍铁路和公路运输。对农业及业的危害也很大,它会压死农作物,也使牲畜吃不到草从而导致它们死亡。使家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中国南方数省的严重持续性冰冻灾害, 这次冰冻灾的要原因是雨凇和晶状雾凇混合的积冰,雨在短时间内大量过冷却水撞冻形成的凇,与过冷雾滴长时间的撞冻形成的雾凇交替出现。在物体,尤其是输电线路和塔架上形成了复合积冰, 导致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冰冻灾害。此次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由于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这种天气状况造成电网和交通线大面积瘫痪,照明、通讯、供水、取暖等居民基本生活条件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某些重灾区甚至面临断粮危险。在此期间共有21个省(区、市、兵团)不同程度受灾,灾民过亿,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以上对中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
自然灾害是无情的,能够深入了解它们的特征及危害,并正确科学合理地加以实施,对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及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有效的帮助,为我们提前准备防御抵抗自然灾害提供重要的信息,也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