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大循环
土壤学术语
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的物质,被流水搬运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再次经受风化淋溶。
内容
地质大循环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的简称,又称“物质的地质淋溶过程”。系指在大陆和海洋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过程。陆地表面的岩石,经风化作用变成细碎颗粒,并释放出可溶性物质。部分碎粒和可溶性物质,经降水冲刷和淋溶,随流水最终流入海洋,沉积至洋底,形成各种沉积岩。在漫长地质年代里,由于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海洋底层的岩石又上升为陆地,岩石再次遭受风化。这个时间极长、范围极广的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它是生物小循环的基础,但它形成的仅仅是成土母质。
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
陆地表面的岩石,经过风化变成碎细物质,并释放出可溶性物质.这些碎细物质和可溶性物质经雨水冲刷和淋溶,随水流经江河注入海洋,形成各种沉积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有的海底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隆起抬升形成新的陆地,经过风化、淋溶、搬运、沉积形成新的海底岩石,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
两个板块相碰撞时,俯冲下的板块熔入地幔中,通过地幔对流,在大洋中脊又重新涌出,形成新的洋底,这样周而复始形成的循环。
地质大循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质大循环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地质大循环中的内力和外力塑造地表形态,从而形成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因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如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是一片汪洋大海,再如,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其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地质大循环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以岩石的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过程与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风化过程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合成。淋溶过程使有效养分向土壤下层和土体以外移动,而不是集中在表层,具有促进土壤物质更新和土壤剖面发育的作用。不同的岩石会发育不同的土壤,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地质大循环对矿产资源的影响
地质循环中形成的各类沉积岩中许多沉积矿产,如:铁矿锰矿、铝土、磷矿等,都是有用矿物富集起来,为人们开采利用的矿产。
地质大循环与土壤的形成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又称植物营养物质地质淋溶过程)与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又称生物积累过程)之间的矛盾统一过程。前者是地表岩石因风化作用而释出的各种植物营养物质随水流进入海洋,由此形成的沉积岩一旦因海底上升再度成为陆地时,又经受风化,重新释放所含营养物质的过程。后者是岩石风化中释放出的植物营养物质一部分被植物所吸收,植物死亡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又重新释放供下一代植物吸收利用的过程。地质大循环为土壤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生物小循环则使土壤的形成成为现实。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没有生物小循环成土母质不可能具有肥力特征而形成土壤。
参考资料
地质大循环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2 21:30
目录
概述
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