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其前身是“城市与环境考古遥感教育部开放实验室”。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高炜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童庆禧院士。实验室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对现代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迫切需求,着眼国际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发展的前沿动向,以实验室现有优势研究方向为基础,通过加强交叉创新、团队创新和制度创新,围绕当前应对全球变化、构建和谐城市的时代目标,开展地理信息相关的理论方法、前沿技术与应用实践等研究,实现实验室“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发展定位,为华东师范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知名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出积极贡献。
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东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地理信息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机构,其前身是1980年代就成立的城市与环境考古遥感教育部开放实验室,2003年,原开放实验室通过教育部的评审,并正式更名为“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本实验室以学科发展与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为导向,从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地理空间
数据获取技术及GIS软件开发,到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在城市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系列研究,属应用基础研究单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三个方面:
研究自然、社会、经济领域空间数据分析的理论、模型及相应的数据结构与算法,是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的基础。在气候保护模型、设施区位计算模型、城市交通网络模型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模型,并应用到国家重大项目与重大决策中。
结合地理计算模型,重点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信息获取与应用服务系统开发。研制了由“GPS/北斗双星制导高维实景数据采集系统”和“无人驾驶直升机低空遥感系统”组成的“天—地一体化近景遥感平台”;以及一系列专业地理信息应用服务软件,相应的产品已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重点在城市自然地理、长江流域城市遥感考古、长三角地区环境变化与人地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在城市环境灾害与公共安全、良渚地区遥感考古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3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25人,每年招收研究生40余人。近几年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委重大(点)以及企事业委托项目,年均研究经费1000多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授权发明专利15项,专著9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00余篇。实验室是一个多学科群体组成的研究团队,多名教授来自数学、物理、电子、计算机等学科。实验室十分注重对外学术交流,并聘请多名海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实验室的兼职教授和客座研究人员,这些学者为实验室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实验室资源丰富,设备先进。现有办公和实验用房3000多平方米,主要仪器设备包括: 天—地一体化近景遥感平台、MODIS卫星数据接收系统、联想高性能计算机集群、大孔径激光闪烁仪、
图形工作站以及各种主流的GIS和
遥感图像处理系列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