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华晨宇为他的新专辑写的第三首歌,作为华晨宇第一首公益原创,他坦言这既是“唱给人类的悲歌”,也是“写给地球的情书”。
在填词比稿的过程中,华晨宇的抽象创作初衷让很多词稿难以熨贴。填词人萧骏峰根据华晨宇的创作初衷,在主歌中想出了华晨宇与上帝对话的形式。“被遗弃的创伤,他看到吗?被忽略的悲恸,他听到吗?无声的祈求,他知道吗?无家的孩子,他眷顾吗?”这里选用的“他”字,正是歌者想要与之对话的“上帝”(“他”指对“上帝”的第三人称代词),连续的排比发问和控诉,直达生命深处。华晨宇看到写好的主歌歌词后感到震惊,这就是他写歌时想说却说不出的感受,完全符合他的创作初衷。
副歌的歌词则是特约代岳东来填写,表达歌者积极的要去改变现实的态度。
代岳东联想到Wim·Wenders和Juliano·Salgado的纪录片《地球之盐》。地球之盐“The Salt of the Earth”语出《新约·马太福音》第5章第二节《盐和光》,耶稣称赞自己的门徒是大地之盐世间之光,是积极的旨意所在,象征悲悯以及希望。最终代岳东一气呵成,展现了一个清洗灵魂,阅尽世间人类贪性催生的罹难悲苦后,选择回归自然的积极故事。
“被遗弃的创伤,他看到吗?被忽略的悲恸,他听到吗?无声的祈求,他知道吗?无家的孩子, 他眷顾吗?”一连串的发问和控诉,直达生命深处。“我想要用我余生,换夜空繁星闪耀;我想要张开双手,给世界一个拥抱”,最后的诉说唤醒深藏于人们心中对于自然、自由与和平的渴求。
游牧于心灵让这首歌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保留原有神韵之下与新世纪、世界音乐等更多音乐形式和元素进行了自然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无法被标准定义、只能被称之为“华晨宇”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