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滑
大块可塑性岩体沿着山坡或河谷两岸内部产生的“断裂面”所产生的运动。
地滑作用是指大块可塑性岩体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活动及重力影响下,破坏了斜面的机械平衡,沿着山坡或河谷两岸内部产生的“断裂面”所产生的运动。很显然,地滑的产生除了重力作用以外,水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形成条件
(1)可塑性岩石的存在,是产生地滑的基本条件。当粘性岩石吸收水分时,就会变成可塑状态,削弱了岩石内部的摩擦力和积聚性质,从而增加了斜坡上岩体的下滑力量。
(2)地形上要存在陡坎,给岩体的运动提供了滑动空间。例如:水流动时坡脚的侵蚀掏空,促使岩层的强度减弱,边坡的稳定性随之减小,便可产生地滑。
(3)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如河水或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影响含水层的稳定性。或者由于地下水的流动压力和溶蚀作用,以及由于地下水所引起的机械冲移等所导致的岩石强度的改变。
(4)地质构造因素,构造裂隙、风化裂隙、软硬岩层的接触面等的存在,大大有利于地滑作用的进行;特别是当构造面与山坡坡面一致时,就更为有利。
此外, 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也积极促使地滑的形成,如地震,爆破,或在斜坡上挖掘土方,建筑物加给斜坡的过重负荷等等,也可同样促使地滑的发育。
发展阶段
(1)不稳定因素积累阶段(准备阶段),
(2)滑动阶段;
(3)暂时停止阶段; ·
(4)作用的汛失阶段(相对稳定阶段)。
鉴定标志
在地滑过程中,岩石原始构造受到破坏,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及成分不变的地滑堆积凯地质工作者在野外根据地貌标志以及其他的一些现象的现氛往往可以帮助查明地滑的存在与否。这些标志,主要的有:
(1)滑动裂隙;一般分布向斜坡是突出的,显示出来滑坡围谷凸出的凸形曲线,是在地滑的最初阶段形成的。
(2)地滑围谷:是一种具有陡坡的半弧庀“围谷”,它切入了山坡。并为两个滑动岩块之间的不滑动的脊邪所分隔。
(3)地滑平台:平台的面斜向斜坡。
(4)滑动休断裂时形成的断裂面。
(5)滞河水,或沼泽化的地段:是地滑阶地的后缘或地滑围谷倾斜面底部附近的积水。
海底地滑
概述
海洋地质学中关于海底地滑方面的研究,历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探测方法,一直未能进行。近年来随着声波探测资料的积累,加以海底作业不断地取得成绩,有关海底地滑的具体问题正在逐步明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据奎年(Kuenen)[1950]对海底地滑作用的评价,他指出,海底地滑乃是大陆斜坡受侵蚀而形成的滑动地形,为海底峡谷形成的雏型;同时也起到使海底峡谷的谷壁崩坍,造成峡谷宽度扩大的作用;并且对覆盖于峡谷的谷壁与谷顶的新沉积物起到排除作用。因此海底地滑形成后可能会形成泥流,随之转化为密度较高的浊流(turbidity current)而侵蚀大陆斜坡。但是,奎年却不认为浊流与海底地滑的关系肯定是这样的。
据说最初证实海底地滑可以转化为浊流的实例是希曾(Heezen)等人(19543。1929年在格兰特浅滩(Grand banks)的大陆斜坡发生地震时,首先是发生海底地滑,震中附近的海底电缆瞬间即被切断。同时铺设在陆基上面的海底电缆在地震发生59分钟后开始在数小时内陆续被折断。据推测海底电缆是被浊流折断的。希曾等人通过在陆基下部采集柱状泥样,从含有递变分层(粒变)的沉积物(浊积物turbidite)中证实了海底地滑转化为浊流。据Holtedahl 1965年的报导,在揶威的哈丹格尔峡湾曾发生过全新世浊积物起源的海底地滑。此外,另据Andresen等人1967年的报告,1930年在奥尔克达峡湾海岸发生的一次海底地滑,使其下游约3公里处水深350米地方的海底电缆7分钟后被切断,另外在下游约18公里水深500米处的海底电缆,在地滑发生112分钟后也被切断。它们中间的流速分别为7米/秒及3米/秒,推断是因为浊流所造成的。像这样的海底地滑,纵使不是普遍现象,也可说大多数在形成浊流中起着重要作用的。
所谓海底地滑乃是海底斜坡上的未固结沉积物由于崩坍等作用引起的比较急速的物质移动。总之,它的定义就是一定程度上大型的沉积物块体受重力作用而发生移动的现象[据Hutchinson,19683。因此,浊流等不能列入以水为主的流体使沉积物搬运的物质运输形式之中。还有人认为属于塑性变形之类的蠕动(Creep)最好也不列入此种形式之内[Savage,19683,但这种形式的地滑目前在海底进行研究之例不多(Dill,19643故本文暂未涉及。
最近10年以来,由于声波探测法已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海底地滑的实质问题才逐渐得到明确(据Moore等,1970~Roberts,1972),同时实验性的研究工作已在开始进行亡据Hampton,19723 Einsele等,19743。因之目前海底地滑已可与陆上地滑所建立的分类亡女HHutchinson,19683进行比较研究。本文拟先就海底地滑的分类,然后对其原因进行探讨。
海底地滑的分类
海底地滑有多种分类的可能,这里只就通过声波探测法查明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主要从形态上归纳为以下三种形式。此外还有从运动论的观点对海底地滑试行归纳分类的C据Morgenstern,19673,但目前这方面的实证工作极为困难。
(1)层间地滑
倾斜平缓的斜坡上作平行状态的滑动,陆地上地滑的深度与长度之比在1/10以下的,属于一种薄层的地滑,一般称为层间滑动。陆地上的泥流和流动地滑等均包括在这一形式之中。此类地滑是坚硬地层之上负载有松软地层,或是坚硬地层中央有软弱层等,地层显示有异向性时,多产生这种界面。
(2)回转地滑(圆弧型地滑)
是产生于比较均质的厚层沉积物斜坡上的地滑,它是沿着崩坍较急且明显呈圆弧状的滑动面上形成的,因之崩落的块体多向后回转,通称圆弧型地滑。
(3)崩坍
指近似于从陡斜坡自由下落形式产生的崩落,它的产生与构成斜坡物质的粒径或规模无关。类似于陆地上的山崩或者单纯的崩坍。
海底地滑的成因
研究海底地滑问题,欲探明其成因,须掌握以下几个内容,即:斜坡的剖面,滑动面的形态、大小、倾斜度,滑动面上、下的物质,间隙水压力,沉积物密度,剪切阻力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5:20
目录
概述
形成条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