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洼构造说(diwa theory,geodepression theory)又称活化区学说或活化构造学说,是由
陈国达于1956年提出的一种大地构造及成矿学理论。
地洼构造说,它主要是在研究中国地壳结构和发展史特点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和发展J·霍尔(1859年)、J·D·丹纳(1873年)和E·徐士(1875年)的地槽学说以及B·B·别洛乌索夫(1954年)的“
地台活化”概念而逐步形成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阐明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单元(第三构造类型,活化区即地洼区)。地洼构造说认为,地槽说把地壳构造划分为地槽区(活动区)和地台区(稳定区),后者由前者转化而来的看法符合中国东部中生代以前的地质实际,但从印支或燕山运动开始“中国地台”已大部分先后衰亡,地台经活化转化为新型活动区即后地台阶段的新构造单元,而不再是地台区,也不是“准地槽”,故名活化区(1956年)或地洼区(1959年);②提出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认为中国东部中生代自印支运动或燕山运动以来已进入新的阶段即地洼阶段,地壳是通过活动区与“稳定”区互相转化螺旋式发展的,叫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律;③提出地洼递进成矿理论,认为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各有成矿专属性,地洼阶段是一重要成矿阶段,有色金属、稀散、放射性元素及其他金属等矿床特多;后成构造单元可继承先成构造单元的矿产,形成成矿叠加。地洼区是出现最晚的构造单元,故矿种、矿床类型丰富多彩;先成矿床可受后阶段成矿作用的叠加、改造或再造,导致富化或富集,形成以五多(多成矿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多物质来源、多成矿作用、多矿床类型、多控矿因素)为特色的多因复成矿床,在地洼区尤为多见,为寻找大型富矿的有利地区;④提出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试图用以解释地壳发展过程中的动“定”转化更替、递迭上升前进,以及岩石圈块体在空间上的迁移和构造定向性的根本原因和力学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