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风物传说,是关于某一地区山川、风物等的解释性传说。地方风物传说的基本特点,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于特定的自然物或人工物的来历、特征、命名原因等,给以说明解释。
传说简介
它经常把风物介绍、故事、说明解释三种成分结合在一起。如《幽明录》中关于“望夫石”的传说:“
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风物介绍)。相传: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故事)。因以为名焉(解释望夫石名称的由来)。”
中国的名山大川,如:
桂林山水、
黄山、
泰山、峨眉,
长江、
黄河、
西湖、洱海、
日月潭;著名
建筑,如:
长城、
故宫,
北京、
长沙等古城,河北赵州桥、武汉黄鹤楼,著名的
陵墓、
寺庙;地方特产和风俗,如:景德镇瓷器、苏杭的刺绣、
长白山人参、
洛阳牡丹,还有汉族腊八粥、端午粽子,傣族的泼水节等等,都有生动的传说故事予以解说。
地方风物传说中包含有大量关于特定山川、风物、建筑、特产、民俗等的知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十分广泛。它表现世世代代人民征服自然、改变山河面貌的艰苦斗争,表现过去人民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苦难生活和各种形式的反抗。人民群众在地方传说中借风物抒发自己的悲欢,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肯定忠贞的爱情。也有僧道们苦修、斗法的神奇故事。其中不乏旨在宣扬宗教教义及其他迷信观念的故事。风物传说中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赞扬无名英雄,或者讲述他们反抗统治阶级或背叛传统思想的行为,但也有仅仅讲述封建帝王、名臣们的遗迹,故事多不完整,内容也缺乏积极意义。
地方风物传说中有大量作品是运用奇妙的幻想、超自然的形象、神奇变化的手法而创作成的,象龙王行雨,神鞭赶山,画鹤飞腾,井水变酒,
神,人化石,开山取宝,动物辅助建城,神仙解救危难等等神奇情节,常出现在风物传说之中。它还以叙述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引人入胜。例如传说修建嘉峪关的工匠精于计算,全部工程完工最后只剩一块砖。剩下的这块砖今存城楼上,为工匠传名。其他如书写山海关“
天下第一关”匾额的传说,昆明西山龙门开凿者的感人事迹等等,都属这类故事。
地方风物传说地方性十分明显,很多传说仅仅为某一地方所特有。如北京《
八臂哪吒城》,东北《公主岭的传说》等都是。但有些故事,却广泛流传,如“飞来峰(或钟)”,“望夫石”,“烂柯山”,“神人担山”,“陆地沉湖”,“僧道索地”,“流米岩洞”等类型的传说,许多地方都有流传。
地方风物传说有许多作品是把历史人物和
神话人物的故事地方化,有时也使用
寓言的手法把山川拟人化,或把一般民间故事落实到特定的地方风物上,形成多姿多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传说的一个品种。
传说
鄂伦春民族居住的大、小兴安岭,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峰峦叠起,江河纵横,森林茂密,野草丛生,山山水水,都有着一种雄浑壮美的特殊气质。这里物产富饶,林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野生动物,这些都是鄂伦春民族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
鄂伦春民族对于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大量风物传说中,寄托着鄂伦春人对大、小兴安岭的这片土地的热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鄂伦春人对家乡的认
识与理解,他们那独具特色的幻想与联想,他们的理想、希望与追求,他们那淳朴、粗犷的审美情趣。
地方风物传说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它往往同远古时代某个英雄的业绩相关联,传说中所说的山水景观往往就是这位英雄的某一次具体业绩造成的结果;这些地方风物传说的神幻色彩较浓,情节富于浪漫的想象。这种想象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具有的主要是审美价值,而在古远的过去,鄂伦春的先民却往往把它们看成是事物发展合乎逻辑的必然。
即以
鄂伦春族中流传极广的《嘎仙洞和奇奇岭的传说》为例,在大兴安岭鄂伦春自治旗境内阿里河镇西北方向十多华里的嘎仙山上,半山腰有一个极为高敞广大的山洞,就是嘎仙洞。在阿里河镇东南方向三十多华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岭与嘎仙洞遥遥相对,这就是奇奇岭。因岭上有一大石砬子,上有一大窟窿,故又名窟窿山。关于此洞此岭和带窟窿的石砬子传说是依据这实际存在的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据传说,远古时 候这一带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大兴安岭就是一个岛屿,嘎仙山的山谷是一条海峡,而嘎仙洞则是一个海眼。小龙王住在这里兴风作浪。这时多亏有了一个名叫柯阿汗的英雄猎手射跑了小龙王,水才退去,露出了嘎仙洞。鄂伦春人就住在洞里,过着美好的生活。有一年柯阿汗远征出猎,一群蟒猊霸占了山洞,到处抓鄂伦春人吃,柯阿汗闻讯赶回,要保护乡亲除去蟒猊。他与蟒猊约定比武,先比摔跤,不分胜负;又比扔嘎仙洞门巨石。蟒猊举起巨石运足了劲儿,使劲一扔,才扔到甘河边上。柯阿汗把那块巨石托起来,一挥手,就扔到甘河对岸那座山岭上;最后比射箭。蟒猊三箭均未射中,柯阿汗一箭就把洞门巨石射了个大窟窿。柯阿汗赶跑了蟒猊,人民又过上了太平日子。
《小猎手与龙头山的传说》也体现了鄂伦春地方风物传说的一系列特点。呼玛河口的对岸,耸立着一座地势明显高于其他山岭,形似龙头的石头山峰,这就是龙头山。传说早年这
一带原是鄂伦春人的好猎场,只因后来出现了一个吃人的蟒猊,便荒凉起来,偏偏小猎手不怕蟒猊,他身手灵活,蠢笨的蟒猊抓他不着.便提出要同他比式。聪明的小猎手同意了,并提出同他比扔草,看谁扔得远。蟒猊拔下一根草来,扔不多远就飘落到地上;小猎手随手拔了一大捆草扔出去,扔得非常远。蟒猊吓了一跳,心想:他比我有力气多了。随后他们又比射箭,看谁能把呼玛河对岸的山“射出龙头来”。 蟒猊先射一箭,失败了。小猎手一箭正中对岸岩崖上的裂缝,岩崖顶上果然出现了一个龙头。蟒猊吓得拔脚就逃,小猎手一箭将它射死。从此呼玛河口对岸出现了一个龙头山。
如果说《嘎仙洞的传说》中夸张的情节还有着较多神幻色彩的话,《小猎手与龙头山的传说》的“现实主义”色彩就更是浓郁了。传说中除了蟒猊的形象和一箭射出龙头山的结果之外, 其余的一切都是严格的现实主义的,连夸张之处都很少见到。小猎手同蟒猊比试,靠的是智慧而不是超人的勇力。他射出龙头山靠的是射箭的准确性。这里主人公已毫无神的特点而完全具备普通人的品质。在有的异文中小猎手把蟒猊一直追赶到东海边或北海边。为了防止蟒猊再来侵扰,小猎手拿着弓箭站在呼玛河的崖畔,化为一个石人,年年月月守卫着这片土地。这样小猎手在民间传说中就成为赶走侵略者,守卫家乡的英雄。与此相近似的传说有《马鞍山传说》、《白嘎拉山的传说》、《哈达罕的传说》等,它们都具有歌颂抗敌守土英雄的内容。马鞍山是嫩江以东二百多里地的一个小孤山。传说原有许多鄂伦春人在这一带生活,后有蟒猊吃人,恩都力于是来驱逐蟒猊,蟒猊逃跑到一座小孤山上,恩都力一箭把小孤山劈为两半,射成了马鞍形,蟒猊也被吓死。《白嘎拉山的传说》讲的是呼玛河流域来了蟒猊并撒了瘟疫。一个叫阿尔塔的小伙子要去除掉蟒猊,但他的弓箭被蟒猊偷走,于是他只好捡起石头堆在一起用它来砸蟒猊。他拣的石头堆成了一座大山,蟒猊一来就用白石头打,终于把蟒猊驱逐。那一堆白石堆在呼玛河畔,变成了白嘎拉山。《哈达罕的传说》讲的是鄂伦春自治旗诺敏河上游的弓背处,有一座火红色的大石砬子。传说这里原是优良的猎场,有一年突然来了群吃人的小蟒猊,吓得猎民再也不敢来此打猎。有一个白依尔老猎人为民除害,来打小蟒猊,得山神白那恰指点用火来烧它们。老猎人在诺敏河的弓背处燃起篝火,把一个个小蟒猊全扔进火堆烧死连大石砬子也烧红了。所以人们给这座大石砬子起名叫哈达罕,意思是红色的山头。
传说中侵害乡里的恶势力全是由蟒猊来体现的,主人公则是同它们斗争的英雄。传说中提到的风物景观,都是这种英雄与侵犯和平生活的蟒猊之间斗争的见证——它们往往记录了斗争中英雄的业绩:他用弓箭射死了敌人,同时也产生了目前显现在人们面前的景观,如马鞍山、老龙头,等等。这种传说中的情节很可能反映了狩猎民族对弓箭的崇拜意识。有时这种结果也是由英雄的其他行为(如燃烧篝火)造成的,或者甚至就是英雄本人躯体的化身。传说中的英雄主人公在多数情况下是游猎社会中受到崇敬的猎手,表明在这种传说流传的时代人自身(而不是神)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对于自身的力量已有着越来越肯定的信心。但传说也有个别情况和个别异文,其中主人公依然具有神的身份,表明这些英雄最初很可能是从神演变而来的。
所有这一类传说,往往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晚近时期的思维特点:保卫家乡,驱逐外来侵犯者,消除邪恶的力量。这在些传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思想,同现代人的善恶观念是一致的。而蟒猊的恶形象从外形到他们的所作所为(黄发碧眼,从西方来或从北方来,侵扰乡里,吃人) ,都使人联想到沙俄哥萨克三百多年前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犯给这一带少数民族留下的深刻印象。
还有另外一些神话传说,它们解释山河成因的方式,呈现出较之前述各篇更为古老的形态。即以《多布库尔间的传说》为例:多布库尔虽是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脚下的一条河,但它的源头却是由两条小溪汇成的。关于这条河的成因,就流传着一则充满神幻情节的美丽传说:原来源头的两条小溪,是由哥哥多布和弟弟库尔死后化成的。他俩原是两名猎手,一天见一头青狼在追逐雪兔,便一箭射死青狼,救下雪兔。傍晚仙女乘彩云飘向他们致谢,说明她就是那只雪兔,是恩都力的小女儿,而追逐她的青狼则是蟒猊的化身。猎手们虽然射杀了蟒猊的化身,但真的蟒猊却并没有被杀死,它仍想要复仇。仙女还答应在他们遇到危难的时候来救助。第二天清早果然有个火球突然朝多布袭来,被他躲过,撞到一株老樟松树上,轰地一声便把树烧着了。大火连成一片,把多布和库尔围困在其中,眼看有被烧死的危险。他们连忙向雪兔呼救。仙女告诉他们, 这是蟒猊放的大火,只有挖出蟒猊的眼珠子来才能把大火扑灭。于是她把一把宝刀交给多布和库尔,指点他们奔嘎仙洞去找正在睡觉的蟒猊。 多布和库尔顺利地挖出蟒猊的眼珠,老蟒猊口吐大火要想烧死两兄弟,被手急眼快的多布一刀捅 死。他们飞快地跑回伊勒呼里山脚下,把蟒猊的两颗眼珠埋到地里,于是从埋眼珠的地方立即涌出两注清泉,流成两条小溪,又汇成一条大河。大河拦住了大火的漫延,火势由盛转衰,逐渐熄灭。可是多布和库尔两兄弟却因劳累过度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从此以后,猎人们把西边的小溪叫多布河,东边的小溪叫库尔河,那条大河则叫做多布库尔河。
传说的另外一则异文还称这两条河是多布和库尔两兄弟死后的身体变成的。这样,传说又变成了化身型的神话故事。这种化身型的神话故事在鄂伦春族山水成因的传说中相当普遍,如《莫日根山》、《蒙克山的传说》、《塔头甸子的传说》等都是。在前两则传说中,英雄主人公在翦除蟒猊的激烈战斗中虽然获得胜利,但最终自己也死去化为屹立在大地上的山峰,使整个传说具有了悲壮的色彩。而在《塔头甸子的传说》中, 那一个个丑陋的塔头墩子则是由蟒猊那一颗颗被砍下的脑袋变成的。在所有这些传说中,变形的观念都很发达,如仙女变白兔,蟒猊变青狼,眼珠化清泉,身体化河流,脑袋变塔头墩子等等,表现出鄂伦春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为传说增添了许多情趣。
有许多地方风物传说,表现了鄂伦春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善、美的追求,展示了人民丰富的想象。故事充满了浪漫色彩,饱含着朴素清新的气息。《山河形成的传说》便是这样一个故事。传说早年大兴安岭一带有一片平原,既 没有山,也没有河。天旱得让人透不过气来。一个勤劳勇敢的莫日根想沿着鹿角爬到天宫去求雨。小伙子找到了那头神鹿,鹿角直顶九霄。它为莫日根求雨的诚意深深感动,同意帮助他,只是要他割足了草供它吃,然后再顺鹿角往上爬。 快到天宫的时候,小伙子情不自禁地大喊了一声“可爬到天上来了!”神鹿以为他已经到天宫,便松了口气,把鹿的茸角动了一下。小伙子刚用手抓住天宫一角,突然鹿的茸角轰地一声倒下,小伙子也跟着摔了下来。鹿角倒落的地方砸出了一道道沟,变成了一条条河流;沟的两边鼓起的地方变成了一座最高的大山——伊勒呼里山。小伙子的母亲每天站在山顶盼望儿子归来, 后来也变成了山顶的一颗老白桦树。从此,大兴安岭地区解除了干旱,有了山,有了河,有了林木,山青水绿,林丰木秀,禽兽汇聚到这里,人们过上了好日子。
传说中许多情节,同古老的神话题相通。鹿角通天,是萨满神话中世界树的观念在游猎文化环境中的变体。巨人裂变为山川、河流的神话母题在传说中得到了充满诗意的体现。
《达尔滨湖的传说》和《四平山天池的传说》 也是两则极美的山河成因传说。达尔滨湖风光旖旎,北面更有一串五个小湖,令人流连忘返。传说古时侯一位勇敢的猎民在这里杀死了蜘蛛精,救了龙王。后者为了答谢猎民的救命之情, 才开掘出这五个小湖,使达尔滨湖一带风光更加美丽动人。一到秋天,它们还会发出湖啸的声音。传说四平山顶的天池是仙人们开凿出来的,里头一池仙水,是仙女们沐浴的地方。仙女们看到鄂伦春的猎民们经常患病或得瘟疫,使用这具有神效的池水为他们治病。所以鄂伦春人如果到达四平山顶的天池,一定要在里头痛痛快快地洗个澡,袪病延年。这一组山河成因的传说,同神话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神鹿、蜘蛛精、小龙王、天上的仙女,为传说涂上了一层浓郁的浪漫色彩。人民借助美丽的想象把地方实有的湖光山色同神话母题、神话形象、神话情节联系起来,构成了这类传说产生的基础。
传说的劝谕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值得注意的是劝谕的方式方法。神的意志在这里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唯有神的意志才能出现箭杆变成白桦林的奇迹。传说借神的意旨来表达了普 通鄂伦春人的意愿,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传说表明了普通鄂伦春人对氏族部落之间为争夺猎场而发生争斗厮杀的态度。